《》讲记__第一讲
面。但是不能老住在鸿胪寺里面,这外交部要办公埃所以为了把高僧长期留在中国,就另外修一个寺,叫白马寺,就是现在的洛阳白马寺。白马寺就是中国的第一寺,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把高僧请到白马寺长期居住弘扬佛法,就这么来的。那是汉朝时候的事,白马驮经。后来陆陆续续更多的高僧来了。直到梁武帝时候,达摩祖师来了。梁武帝,那是南北朝时期了,宋齐梁陈那个时期了。梁武帝萧衍,这个皇帝,他笃信佛教笃信佛法,他对佛法很有研究,对很多经典他都有研究。他有一个太子叫昭明太子,也是很精通佛法理论的。那时候高僧辈出啊,印度的高僧不断地来,中国的高僧不断地涌现出来。经历了这么多朝代以后,到了唐朝它就形成大气候了,有这么一个大气候。天下的道理走到哪里都是这么回事,国家强大了,文化伟大了,成就高了,人家就羡慕你,佩服你,学习你,赞叹你,向你学习向你致敬。如果你不行,你怎么自己夸自己,也不行。唐朝就是一个很实在的例子。所以文化在那个朝代,它形成一个大气候。来中国留学的人,学什么呢?当然学很多东西啦。其中重点就是学佛学,学汉学。大的他也学,这些宏大的东西他也取经;细微的东西,乃至中国人的吃喝拉撒,他都学。你看喝茶,中国唐朝时候的茶道,登峰造极了;中国人的宝贝太多了,好东西太多了,所以随便取一些取到外国去发展一下,就很厉害。那个时候从皇帝大臣到庶民百姓,都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熏陶。有这样的底子,这就好办了。所以学东西先有底子了,就好培养了。我们把它归纳一下,三股气蕴养中华,哪三股气呢?儒,道,释,就是这三股气,这三股气蕴养了中华大地。儒家思想,正气;道家思想,清气;佛门思想,和气。中国人活出了三口气!不是争一口气,争气,争气,争了三口气。这三口气对个体的人也好,对大的民族也好,它的功效实在不可思议。儒家:认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怎么取,怎么舍;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处处见到这方面的说法,天长日久就养成一股正气了。道家有一股清气,怎么个清法呢?就是不同浊流,干干净净飘然出尘。所以过去有很多隐士,他隐起来了,他跑到山林里面去,很超脱;他对世间这些名利啦争斗啦,看得很淡了,所以他当了隐士了,这些思想源于道家。然后呢,佛门,和气,佛门这个和气,它是建立在有正气有清气,然后和气。它既有大智若愚的和,也有正邪分明的和。它这个和不是和,和稀泥那个和。这个字可以读多音。你和气,和稀泥,那就完了。和平,祥和,和睦,和谐。前面说了,和而不同,作为一个君子都是这样,君子跟君子相处,他是和而不同。意见,你的意见跟我的意见,保留,但是我们很和睦,互相尊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就同而不和,小人在一起,我也没意见你也没意见,大家都没意见,是不是没意见?有没有意见呢?老百姓有这么两句话,形容小人跟小人相处,开始一杯茶,最后一对蜡,开始喝茶,你好我好大家好,喝茶;最后一对蜡,点一对蜡,干什么?赌咒,指天发誓地赌咒,你咒我我咒你,你要怎么样怎么样,我要怎么样怎么样,两个都骂对方,等于自己骂自己。佛门这个和,和光同尘,和而不同。这是那个年代,有这个文化做底子。我们要知道,当我们在读高僧大德的传记的时候,读高僧大德的著作的时候,里面经常提到说儒家思想不怎么样,道家思想不怎么样,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他是站在高之又高的境界上,精华当中取精华,他才这样说。我们现在可不能这样说了,因为我们现在连底子都还没有。就好象他已经是博士境界了,他可以说大学不怎么样,高中也不怎么样,初中也不怎么样,他可以说。我们现在连小学都还没读,都还没毕业,我们就说大学不怎么样,博士也不怎么样,这不是脑子有问题了吗?什么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