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一至十六
身体离开!
我们的心不染着、不攀缘,就离开有所住。众生心都是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所以就有烦恼、有妄想;有烦恼、妄想,因此没办法离开生死。现在不住,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不想过去,过去的善业、恶业就超越了。不想未来的事情,心不住在未来。而现在也不住,不住现在的这个心,哪里是现在?悟了这念心,就是现在;没有悟,就是生灭。师父在这里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是现在吗?讲第一句能听到,马上再讲第二句,这时听到第一句的那念心又灭了,哪一个是现在?现在心也是在念念迁灭,念念不断地在生灭当中,众生的心就是处在生灭中。想到过去,是生;想到现在,过去又灭掉了。想到现在如何用功,想到未来要成道、要证果,未来要得个名、得个利这样子想,就是想到未来的事情了,这一些都是念头。想到过去,是念头在活动;想到未来,念头还是在活动;想现在,现在这个心还是在攀缘。这就告诉我们,不但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不可住,十方世界也不可住你想到东方,是念头在活动;想到西方,还是念头在活动。所以时间也不可住,空间也不可住。
「住」就是想念,就是攀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这念心不攀缘,是什么境界?是个定境。假使我们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也不想未来,不想东西南北,也不想美丑,可是这时候心却在无聊、昏沉当中,这是不是道?这还不是的。所以不但要不攀缘、不颠倒,不住空间、不住时间,当下这念心还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才是「生心」。心不是生出来的,而是本具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本具的!这个地方讲「生心」,是方便随顺众生而说。「生心」清净心现前了!生,就是指「现前」,不是另外有一个「生灭」的「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佛心,这念心就是慧;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不想时间、不想空间,超越时空这个心就是定。这念心达到定慧不二,一下就契悟菩提心了。
菩提心,就是定慧不二的心。渐次修证,是先要修定,有了定,而后启发智慧。而契悟到「无住生心」的这念心,即戒、即定、即慧,戒当中有慧,慧当中有定,定慧不二,就是本具的清净心。所以,五祖大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马上相应,就契悟了本具的觉性。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实相。开悟的人时时刻刻都是「无住生心」,行住坐卧都「无住生心」,这就要靠功夫了。顺境、逆境都一样,穿衣、吃饭都是这个。所以祖师讲「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就是如此。因为挑柴运米,这个心都是无住心,无住心就是神通妙用。起心动念也是神通妙用,不起心动念还是神通妙用。
所以,惠能先前的开悟,和这个地方的开悟又不一样了。这里惠能言下大悟,是契悟了实相,实相是无住,不着空、不着有,不着两边。悟到这念心,就知道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所谓「万法」有为法、无为法都是由这念心生出来的,都不离开这念心。这念心是什么呢?就是法王,法中之王。佛悟到了这念心,所以称为法王。每个人只要悟到这念心,都可称为法王。宇宙万法,都是从这念心生出来的,都不能离开这念心。所以悟到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一如、心法不二,就是实相,就是「无住生心」。
我们再从般若来认识这个道理,如果认为般若是空,什么都没有,就错误了。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由文字般若深入,达到观照般若,启发空慧。由空慧再进一步契悟,不着文字,不着空,这时候就真正契悟到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就悟到这个道理,一切万法不离自心。所以禅宗是最究竟的法门,是传佛心印的法门。
(十二)950903
遂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