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行由品一至十六
称赞,二方面是由于智药三藏悬记在曹溪将有一位肉身菩萨开演无上乘。「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是赞叹惠能到这里还没有多久的时间,竟然一下就契悟本心,变成肉身菩萨了。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生害。」五祖见大众很惊奇,恐怕有心怀不轨者因为嫉妒而出现伤人之举,为了惠能的安全,就用自己的鞋子把这首偈擦了,告诉大众:「亦未见性!」意指作这首偈的人也没有见性。「众以为然」,大众以为真的如五祖所说,因此这场风波就平息了。

    以上这一段文字也提示了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不但不应以人的外在相貌来评论其贵贱、高低,更应该以菩萨心来普度一切众生。

    很多年前,有一个富人听说某一所学校办学困难。有一天,学校正在办活动,这富人就穿著普通的衣服,特地背了一大麻袋的钞票想去布施。到了学校以后,大家看他穿著很普通,以为是来凑热闹的,所以没人理会他。这富人在一旁观察得很清楚,他看到穿西装革履的来宾,个个受到隆重的接待,而自己虽背了一大麻袋的钞票来,竟然没人来打声招呼,最后他又把这一麻袋的钞票背回去。所以,不要以貌取人,真正有钱的人,不会说自己很有钱;穿西装革履的人,也不一定是有钱人。

    学佛修行,要实实在在地从心当中去修,身为菩萨行者,要做到平等普度,心行平等。进了道场,就是与道场有缘,愿意亲近道场的人,也许是向往这里的道风,或者是来寻幽访胜,不论是来参访或是来发心,我们都可以借机接引他,让他种个善根;如果是来修行学佛的,可以再进一步的劝发菩提心。要本着慈悲心、平等心来普度众生,不可以貌取人。

    (十)950820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次日,也就是第二天。「祖潜至碓坊」,五祖悄悄地来到碓坊。碓坊是指舂米的磨坊。「见能腰石舂米」,看到惠能在腰上绑着石头来增加重量,辛勤地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五祖告诉惠能,求道之人的确应当如此为法忘躯。惠能为了求法,拚了命不顾自己的身体,实实在在是做到了这一点。

    人最重视自己的身体,假使现在有一个人,请他到碓坊去舂米,发现自己踏都踏不动,那他绝对会藉此因缘退下来,为什么?为了保重自己的身体。认为踏这个碓很重,身体可能会累出病来!可是惠能不这么想,即使是踏不动,也要想办法克服,所以「为法忘躯」,绑石头在身上。这不是一般人想得出来的,只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来求法,来爱护常住、供养大众,才做得到。所以五祖大师肯定地说:「当如是乎!」真正应当像你这样啊!

    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乃问曰:「米熟也未?」于是问:「米熟了没有?」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惠能回答:「米早已成熟,就是还没有人为我印证。」舂米,要把米谷表皮舂掉,在这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细微的米灰、碎糠,必须经过筛子,把所有的米灰、碎糠统统从筛孔刷下来,才能成为白米。此处是用舂米的过程来譬喻开悟之理。「米熟了没有?」五祖大师不是真正问这个米有没有熟,而是问惠能开悟了没有?见道了没有?心性在哪里?功夫保任好没有?六根还有没有妄想?心当中还有没有烦恼?如果这念心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还有烦恼、妄想,还有贪、瞋、痴,这个米就还没有熟!所以五祖大师是用米来譬喻心性。

    「米熟了没有?」这句问话,没有开悟的人就不懂,还以为真正是在问米。譬如说,开悟的人来参访,问他:这位上座从什么地方来啊?开悟的人绝对不会讲:「我是从台中来。」「我是从外双溪来。」而没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行由品一至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