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一至十六
虽然人人都有觉性,但因觉性未完全现前,所以有时内心是光明,有时则是黑暗。这念心觉悟了以后,继续用功、提升,修戒、修定、修慧,从事上去熏修,在理上契悟,时时刻刻清楚明白,知道自己的过失所在,懂得惭愧、忏悔,渐渐地众生性就转为菩提性,因缘时节和合,就能契悟自己的本具佛性,见到菩提大路,在动静闲忙之中都不忘失当下这念心。就禅宗而言,这是保养圣胎;以经教来讲,属于修道位。见到这念心之后,才属于修道位。
道有深、浅,有贤位、圣位、四向四果之别,这都属于菩提。菩提,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声闻菩提,这也是深浅的差别。以小乘来讲,是声闻果;以大乘来讲,是菩萨果。菩萨有三贤十地,三贤是菩提,三贤以上的登地位阶,还是菩提。圣也有深浅,四向四果都属于圣。修菩萨行,从三贤一直到十地、等觉、妙觉,都属于圣位,皆是菩提。所以菩提是一个总称,圣与贤都能证到菩提,证菩提的深浅,端看修证的层次。《金刚经》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念心属于无为法,并没有一个形相,所以贤也是它、圣也是它,如何去分别贤和圣呢?虽然指的是我们这念心,但是因「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是指菩提心,菩提心是空性、觉性,所以「菩提本无树」,这念心无形无相,哪里还有树呢?
神秀大师的偈语属于渐修,惠能大师的偈语属于顿悟。惠能大师这首偈是直接从心性来讲,明白地显示菩提是什么心境。神秀大师这首偈属于有为法,须经修证的次第,「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一种形容词,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顿悟自心则是站在悟道者本身的角度,契悟了菩提心,不须以渐次修证的方法来形容。菩提就是我们的觉心,本来就没有树,菩提是空性、觉性,一切都了不可得;虽然是了不可得,当中又有光明、智慧。所以「菩提本无树」是指我们这念心。神秀大师形容「心如明镜台」,这念心像是明镜,明镜台是一个形相。惠能大师说「明镜亦非台」,这念心当中没有任何事物,我们这念心哪里找得出一个明镜?哪里找一个台?这念心是空性、是真空,当中一法不立,没有任何一个境界;虽然没有境界,但是这念心有智慧、有神通妙用。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念心一法不立,像树也不对,像明镜也不对,像什么都不是的。这念心当中什么都没有,讲明镜、讲菩提,都只是一种譬喻,在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一法不立,一切诸法毕竟空,无能、所,无我、我所,这念心是空性。「何处惹尘埃?」因为心不可得、性不可得,既然一切都不可得,从哪里去沾染尘埃?所以烦恼不可得,菩提也不可得,这就是真空。
(九)950813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这首偈写到墙壁上之后,大家看了都惊叹不已,真正觉得不可以貌取人。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是大道心的人。菩萨,有法身菩萨、肉身菩萨,此处的肉身菩萨是指开悟的人。由于父母所生之身,是一种障碍,原本的四大五蕴是一种烦恼;现在把肉身转过来,契悟了本心以后,这念心当体即空,四大五蕴成了法身,五蕴之身转成清净身,烦恼心就变成菩提心。契悟清净法身就是契悟本心。本心在哪里?不离四大五蕴。离开四大五蕴,哪里去找法身?所以这是顿悟自心的法门,色即是空,色空不二。要想契悟空性,不能离开地、水、火、风;要想明了觉性所在,不能离开眼、耳、鼻、舌、身、意。
过去,智药三藏法师自西天竺到这里就有悬记:「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开演无上乘。」所以,一方面肉身菩萨是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