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特点
土地集中、《地多人少,地主又多住在庆阳城”,群众“对土地的要;求不太迫切,与陕北恰恰相反”。而且南梁地区外来?户多,“这些外来户在异乡安家,不得不接受奇重的高一利贷盘剥,‘驴打滚’、‘大加一’外带五分的高利贷,使这些移民,世世代代做牛马。因此,在土地革命中,农民关心废弃债务,甚于关心分配土地”。
在调查实际、掌握特点的基础上,陕甘边根据地开始形成一套成熟的土地政策。对此,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总结道:“没收富农出租部分的土:地,地主参加劳动的可以分地;分川地不分山地,这因为山地很多没有人种,川地也是种一年休息一年;中心地区分土地,边境地区则不分,这因为边境区的群众自己的牛羊都不保,还要什么土地,而边境区闪苏区的扩大而变成中心区时,仍进行分土地;田、莆一齐分,因农民最需要的是苗,若分田不分苗就会降低农民的情绪;没收地主富农多余的土地,牛羊分给没有地没有牛羊或少地少牛羊的雇农、贫农和中农;阶级划分是依该户的主要生活资料的来源,及其剥削与被剥削的程度来决定的;争取与改造流氓参加生产;红军家属分好地,具有分地的优先权。”此外,“废除一切债务(不含农民之间的债务)和高利贷”。
针对农民的沉重负担,陕甘边根据地废除各种苛们杂税、摊派勒索,同时对于军队和政府的供给,“财、粮来源主要是取之豪绅、地方,并有计划地向敌人夺取”,而“对群众不动员粮,也不‘欢迎’粮”,做到了对群众秋毫无犯。陕甘边区的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没有负担,衷心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生产积极性很高,很多其他地区的农民也不断投奔过来。
2.活跃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
南梁地区在清朝以前就有集市贸易,但清朝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后停止了集市,此后再也没有恢复,群。众买东西要到百里以外的甘泉和安塞等地,来往极为不便。因此,长时间以来,群众只能维持落后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陕甘边根据地政权建立后,“成立集市便利交易,在白马庙、荔园堡等地建立了集市”,“保护小商人,允许其来苏区做生意”。“荔园堡集市初成立时,每月三集,逢一(即初一、十一、二十一)为集。逢集日,白区商人运来蓝、白布匹,粉连纸,绿红纸,油墨,食盐、等物品,在集上购买牲畜、土特产,带走大烟和白洋。根据地人民主要是卖熟米、细粮、马料,并卖用蓝布做的鞋,每双一块白洋。”
几乎每逢集日,边区政府主席习仲勋等人都要去集市转一转,看一看,了解市场发展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边区经济的繁荣。边区政府没有明文规定的税收制度,不向商人收税,而且在此基础上又采取优惠让利政策,将南梁地区的山货、羊畜、皮张等土特产品低价卖给白区商人,鼓励他们将边区的紧缺物资从白区贩运过来,政府出面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利益。“开始白区商人来苏区者较少,都是一些过去常来这一带做买卖的商人,或在苏区有熟人关系的商人前来交易。后来就逐步增多。他们来时,驮的盐、粮(细粮)、布匹等东西,回去时贩卖牛羊、娴土等。敌人企图封锁边境,但封锁不住,脚户还是常到苏区来做生意。”这极大地解决了边区政府的困难,方便了群众生活,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同时,边区也有一部分人到白区去贩货。
恢复集市的初期,市场上流通的都是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边区政府成立后,组建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银行,并建立造币厂,发行自己的货币,在边区内统一使用,严禁使用国民党的伪币,建立了独立的金融体系。边区的货币是用木板刻模,印在白洋布上,加盖边区政府大印,再涂以桐油。票面有红色一角、蓝色二角、紫色五角、黑色一元四种。群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