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〇、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特点
为“油布票”或“苏币”。“苏币币值稳定,很值钱,每元苏币相当白洋一元,携带方便,很受群众欢迎”,商人“在集市上卖得苏币,可到政府供给处兑成白洋”。这极大地促进了边区的商品流通。

    陕甘边根据地还努力通过其他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例如,“当时,军队和干部买鞋的人很多,集市供不应求,后来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群众蘑布让做鞋,并规定了合理的手续费,群众都抢着做”再如,“南梁政府当时组织了合作社,华池县各区都有,红三团还给捐款六七十元。合作社组织群众养蜂、养猪、养鸡。当时这些都订有计划,并向各区和干部?作了传达”,只可惜由于“围剿”和反“围剿”的战争频繁,有些未能完全实现。

    3.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制定移风易俗的社会政策

    陕甘边根据地由于长期贫困和落后,农民基本是文盲。这种状况,在农民向陕甘边根据地的党和红军。通报敌情时有着直观的颇具趣味的反映。处在白色包围中的陕甘边根据地,遍布各地的农民成为特别重要的了解敌情的来源。“农民中识字的人极少,能够写一封明白信的人更缺。即使能写信的,大体上都是错别字,有的信我们实在难以看懂,要花很大的工夫分析辨认,拼音看形,才能知道信的内容。”“有的人不会写字,干脆用一片破纸插着一根鸡毛,经多人之手一直传到南梁我们的驻地。还有的用一张破纸包上一块煤炭,插上鸡毛,也传到我们这里,我们看后,只能知道是不好的消息,知道是敌人来了。”

    边区政府很重视解决军队和群众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在战争条件下,仍大力支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陕时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就指出:当时“办了军政学校,刘志丹同志任校长,我任政委,马文瑞、蔡子伟、吴岱峰等同志负责教学工作,培养军政干部,各乡办起了列宁小学,发展教育,扫除文盲”。军政学校“主要训练军队连排长以上干部”,前后共办三期,累计“学员约200余人”。在荔园堡附近的转嘴子,办起了陕甘边区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学生近60人”,“学生的文具和教员的吃用,全部由政府供给”。此后,各乡也陆续办起了列宁小学,陕甘边东区就依靠政府部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解决了课本教材、教员奇缺困难。桥扶峪、阎家沟、下寺湾、王家坪、杏子沟门等地先后都办起了列宁小学”。边区政府还十分注意成人的文化教育,在一些村庄办起了成人扫盲识字班,开展扫盲活动,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道理。由于发展落后、文化低下,陕甘边根据地原来还存在许多迷信、愚昧的旧风俗旧习惯。对此,边区政府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活动,设立了禁烟、禁赌、放足委员会,发布了相应的条例,并制定了反对封建婚姻、反对迷信活动等法规,开展了以“劝破除迷信、劝戒赌博、劝戒鸦片烟、劝禁止买卖婚姻、劝妇女放足、劝男人剪辫子”为内容的“六劝”活动。用新思想、新文化教育群众,引导他们从封建思想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边区政府提倡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每开大会或逢纪念节日组织演出,宣传英雄模范人物,表彰好人好事,宣传科学常识和进步思想。“开始我们要求给雇农发单衣、棉衣、手巾等物,多偏重于雇农方面,而有些雇农则好吃懒做,以后我们规定凡是雇农一定要劳动”;“对红军家属,社会上的孤寡、残废,均实行救济”。另外,还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和工作,努力把根据地建设成为革命的精神文明和生活文明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在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的活动中,陕甘边根据地的党和红军始终起着模范带头作用,遵守革命纪律,倡导艰苦朴素的革命生活。当时,刘志丹“提出制定一条法律,凡一切党政军干部,如有贪污十元以上者枪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刘志丹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简介 >刘志丹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目录 > 一〇、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