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西北红军的先河——南梁游击队的诞生
年9月,主要是通过打入军阀部队内部开展兵运工作,来创造革命武装。这种方式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也为我党培养了军事干部,积累了军事斗争的经验。

    第二阶段:1930年9月-19 31年9月,主要是通过“太白起义”,创造革命武装,然后在军阀部队中“借水养鱼”,企图壮大革命队伍,最终达到独立创造红军部队的目的。这种努力最终又以失败而告终,刘志丹同志还险遭不测。但这一时期的创军工作在陕甘边地区扩大了党的影响,动员了群众,组织了群众,武装了群众,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的创建奠定了群众基础,准备了良好的土壤。

    第三阶段:19 31年9月-1932年1月,主要是通过“倒水湾整编”来改造农民旧式武装,建立我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在南梁地区初步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浮财的游击战争,革命武装力量与农民运动得到了初步的结合,并不断发展壮大,终于与陕北游击支队一道汇成了不可抗拒的革命铁流,开创了西北红军主力部队的先河。由此可见,陕甘边革命武装的早期创建工作有着许多特色,积累了许多独到的经验。

    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和发展的可能性时,从南方地区的革命实践经验出发,提出红军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两个客观条件:一是受到大革命影响的可以分化出创造红军成份的国民革命军;二是大革命中曾经出现过高涨的革命形势,出现过工农阶级对豪绅地主阶级斗争的农村地区。前者是创造红军的来源,后者是红军活动和生存的群众基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地域条件。

    但是,在陕甘边地区,创造革命武装的现实条件是非常严峻的:

    第一,西北地区的三大起义一一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起义及其他起义之后,我党曾经掌握和影响的北方国民军部队损失殆尽,在陕甘边一带的国民党军队都是地方军阀的武装,这些武装在几乎没有或者很少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因而暂时无法分化出创造红军的成份;

    第二,北方地区不是大革命的中心地区,大革命的影响不够深远。在陕甘边农村地区这种影响就更显得微不足道。直到1927年冬,大革命失败后,王孝锡等共产党人才在宁县一带传播革命思想,建立党的组织,但这种革命斗争尚未深入到整个陇东地区,即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因此,就整个陕甘边区而言,党的影响力还不够大。有组织的工农运动也尚未开展。

    第三,陕甘边区远离中央苏区,得不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及时正确的指示和帮助,党中央后来虽然知道陕甘边红二十六军的存在,但不十分了解这里的红军的详细情况,直到长征到达哈达铺后,才从敌人的报纸中大体了解到这里的红军的发展情况。

    这些情况说明,陕甘边革命武装的创建工作是非常不易和异常艰难的。面临的困难也是非常严峻的。

    事实上,不但陕甘边红军的创建工作显得异常艰难,而且在西北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红军的创建都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除陕甘边、陕北外,北方各省的无数次武装暴动均未能创建出红军,未能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事实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刘志丹和陕甘边党组织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所征服。他们从陕甘边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探索创建革命武装的途径和方式,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干,百折不挠,历尽磨难,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终于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革命武装创建的新经验。这套新经验主要包括:

    第一,认真系统进行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研究,正确地选择和确定适应革命武装力量活动、生存、发展的最佳地区。刘志丹同志经过认真考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陇东老区红军史简介 >陇东老区红军史目录 > 第一章 西北红军的先河——南梁游击队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