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西北红军的先河——南梁游击队的诞生


    经过这次反围攻战斗,南梁游击队不仅在军事上站住了脚跟,打开了游击战争的新局面,使部队迅速扩大,而且还在政治上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的影响。从此,陕甘边的武装斗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四、陕北游击支队开赴陇东和林锦庙会师

    1931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派出共产党员曹鸿弼、拓克芳、黄子文等同志,与中共陕北特委派出的杨仲远、吴岱峰、阎红彦、胡廷俊、白锡林等同志,在反动统治薄弱和群众基础较好的山西吕梁山区孝义县宋家庄建立了一支革命武装,约40余人。随即在吕梁一带,宣传土地革命,进行游击战争。4月,驻汾阳永安镇国民党军一个排起义,参加游击队。部队由40宇人扩充到100余人。4月,根据中共山西省委的指示,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拓克芳(后阎红彦),政治委员黄子文(后杨仲远),副大队长先后为杨仲远、胡廷俊、白锡林;副政治委员吴岱峰。8月上旬,国民党军一个师及一个炮兵团“进剿”晋西游击队。晋西游击队虽予敌以杀伤,但自身伤亡惨重,于9月4日西渡黄河,到达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此时,晋西游击队尚余30余人(全系共产党员),70余支枪,这支部队随后就在陕北开展游击活动,并通过中共安定县委书记马文瑞,找到了陕北特委。陕北特委十分重视这支革命武装,派大批党团员和群众骨干参加游击队,使队伍恢复到近百人,活动于安定、靖边一带。

    在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进入陕北之后,曾经进入吕梁山区的师储杰、肖永胜、杨琪、杨鼎等率领的黄河岸边的几支烟商保运武装,也因为在山西无法立足而返回陕北。这些武装约1000余人,他们当中,有些人与陕北籍的共产党员阎红彦、杨仲远、强世卿、马云泽等同志有着亲戚或朋友关系,经常受到革命影响。刘志丹、谢子长也曾经派李力果、雷恩钧、杨竹箴等同志到这些队伍中进行一系列的争取改造工作,从而使这些旧式的农民武装与红军游击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为了扩大革命武装,根据陕北特委的指示,晋西游击队在安定县北的崄峪岔与肖永胜、师储杰的保运武装会合。10月初,晋西游击队和肖永胜、师储杰的保运武装合编为陕北游击支队,由师储杰任支队长,杨仲远任参谋长,随后,杨琪、杨鼎的商贩保运武装也加入陕北游击支队,使部队扩大到300余人。10月下旬,根据陕北特委的指示,陕北游击支队转战陕甘边一带寻找刘志丹率领的南梁游击队。

    这时,南梁游击队在取得南梁地区保卫战胜利后正在进行休整。刘志丹得知陕北游击支队开赴陇东的消息,非常高兴,他立即派第一大队副大队长刘景范前往迎接,并派马锡五动员群众,筹备粮草,做好迎接陕北游击支队的支前工作。然后,刘志丹率领全军抵达东华池,准备迎接陕北游击支队。

    1931年10月下旬,南梁林锦庙一带的子午岭霜叶红遍,层林尽染。杨仲远、阎红彦率领的陕北游击支队与刘志丹率领的南梁游击队胜利会师。霎时刻,欢声雷动,笑声阵阵,战马嘶鸣,刀枪林立,战士们跳呀、笑呀,欢乐着这一重大的胜利。阎红彦把他的一支心爱的盒子枪送给了刘志丹,作为见面礼物。刘志丹紧紧地拉着阎红彦的手,高兴地不知说什么才好。是呀,革命的胜利多么不易啊!革命的武装发展又是何等的艰难!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多少年挫折磨难,今天终于迎来了革命力量的大发展。

    林锦庙会师后,革命武装发展到1000余人,并迅速占领了二将川、城壕川、悦乐川等地。同年11月下旬,中共陕西省委派谢子长来到南梁,与刘志丹一起领导这支革命武装。谢子长在“三道川事件”后回到陕北,不久奉命调赴上海到中共中央特科受训。1931年春,结业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陇东老区红军史简介 >陇东老区红军史目录 > 第一章 西北红军的先河——南梁游击队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