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走向最后的沉默
民望甚饥渴,公心胡滞留。”他的声音在颤抖,他的手也在颤抖。他对记者说:“留,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留。胡耀邦同志应该留下,我已经78岁,我多么愿意替他去死!”
80岁的诗人艾青拄着拐杖来了。他十分伤感地对记者说:“耀邦同志当总书记的时候,有人从广州送来鲜荔枝,耀邦派人将这些鲜荔枝送给我、丁玲、马海堡和艾黎,如今送荔枝和吃荔枝的人都走了,只剩下我。”着成千上万的人流。人们排着长队,络绎不绝,他们的愿望就是在留言簿上签上自己的名子,然后向胡耀邦遗像鞠躬。一贯以“隐忍”著称的中国人,此时此刻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泪水,他们为失去领袖、良师、益友而放声痛哭。胡耀邦,这个名宇将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并存,他在为中华民族振兴的事业中所表观出的热忱以及他本人坦诚宽厚廉洁的品格深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心。
4月20日,为胡家三代人讲过故事的孙敬修老人,在孙女的搀扶下来到灵堂,他泣不成声,半晌说出一句惊天动地的话来:
“你是一个大好人啊!”
胡耀邦夫人李昭在一旁也泣不成声。她率领儿孙们在遗像前作最后的家祭:
“耀邦,儿孙们都到齐了。你一生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你生前一心想到的是群众,群众才这样悼念你。你种的树,种的草,都已茁壮成长,你没有死,你将与大树小草长存。看到这些,你该含笑九泉了!”
缀着黑纱的灵车,从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缓缓开出,人群潮水般地涌动起来。宽阔的长安街再次记录下一个悲痛的史实:耀邦走了!
1989年4月22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庄严肃穆。
鲜红的党旗覆盖在他身上。此时,他身着黑色西装,神态安详地躺着。他身旁环绕着洁白的马蹄莲和青青的松柏。脚下是一丛火一般的杜鹃花。
他在人们的记忆中总是那样充满活力,热情洋溢。而此刻却静静地躺着。他太累了。他操劳过度,背负的东西过多!
会场正中高悬着镶在黑框内的胡耀邦大幅彩色照片。这张照片是4月6日拍摄的,也是他最后的一张照片。在这幅由他的夫人李昭亲自选定的照片上,他比以前苍老了、消瘦了。
唯有那双眼睛,仍然是那样深沉,闪烁着智慧之光……
9点54分,李昭在王光美和亲属的搀扶下,率子女缓缓步人大厅,站列在胡耀邦的遗像下。
9点58分,邓小平、赵紫阳等党和国家。
领导人缓步进人会场。
10时,杨尚昆主持追掉会,宣布默哀,奏国歌。当赵紫阳致悼词时,胡耀邦的亲属中,一位带孩子的农村青年妇女低声抽泣。她是胡耀邦的侄媳,19日陪胡耀邦的哥哥胡耀福从湖南浏阳文家市老家赶来参加追悼会。
大厅内,4000多名来自各条战线的代表肃立着,向胡耀邦致哀。***广场上,从昨晚起就聚集在广场上的首都高校学生和其他群众,收听高音喇叭中转播的现场实况,向青年的导师、群众领袖、知识分子的知音胡耀邦表示深切的哀悼。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亿万人民在收音机、电视机前收看现场直播,同声悲泣。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在灵前放声大哭。
卓琳率子女,满含热泪,向胡耀邦深深鞠躬,然后同李昭长久地拥抱,请她节哀保重。
李昭轻声说:务必请小平同志多多保重身体。
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编辑部主任沈宝祥深情地回顾了胡耀邦创办《理论动态》时和大家在一起的日日夜夜。他说,耀邦同志办这个刊物,起始目标就很明确:把被林彪、“四人帮”一伙颠倒的思想、理论、政治上的是非再颠倒过来。“耀邦同志思想深刻,他是一位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