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十节 走向最后的沉默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

    朱老总的副官、胡耀邦任四纵队政委时,该部后勤部长、老红军赵熔,已90高龄了。

    他坐在轮椅上对记者说:耀邦同志对人对己表里如一,从不利用职务搞不正之风。他的子女都是靠自己奋斗成长的。与胡耀邦共事24年的胡克实,饱含热泪对记者说,耀邦同志为政清廉,光明磊落,坦诚待人,正是这一点,赢得党和人民的普遍尊敬和热爱。

    悼念仪式结束,还有很多人找到胡耀邦的亲属抱头痛哭。

    十里长街,无尽的人流,在无声地等待

    中午12时零5分。一声轻雷由东向西地在人流中滚过:“来了!”“来了!”

    缀着黑纱的灵车,从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缓缓开出。“呼啦”一声,人群潮水般地涌动起来。宽阔的长安街再次记录下一个悲痛的史实:

    耀邦走了!

    耀邦走了,带着娄山关的弹片,带着“文革”的鞭痕,带着六十年革命生涯的硝烟风尘,带着未完成的宏愿——走了。

    耀邦走了,牵动着千万颗心。从***广

    场到八宝山,15公里长的街道两旁,到处都挤满了人。

    “让我们再看耀邦一眼!”

    “让我们再送耀邦一程!”

    工人、学生、市民,老人和孩子,人们默默地目送灵车经过。他们之中一些人胸前佩戴白花,一些人臂上戴着黑纱。

    _灵车经过南长街口,距这里200多米远的一座小院,就是胡耀邦的家。尽管这座小院有门与中南海相通,可是,他为十亿人日夜操劳,常常一两个月也回不了一次家。他曾接待过无数群众,亲自处理过许多上访信件,“六年两千件”,人们怎能不记忆忧新!

    十里长街,仿佛盛不下这么多的悲哀。人群涌动,灵车时开时停。人们都希望灵车开得慢些再慢些。一位老人说:“耀邦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凭这,就该送送他。”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胡耀邦生前所改的这幅古对联,正是他光辉一生的写照。胡耀邦生前不收群众送的礼物,今天却不得不收下人民的一份厚礼:敬仰和哀思。

    此时此刻,护送遗体的胡耀邦家属以及乔石、胡启立、宋平、温家宝等,和车外的群众互相招手,泪眼相望。胡耀邦的长子德平双手放在胸前,向为他父亲送行的人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灵车从军事博物馆经过,一位青年骑着自行车跟随在车队后面。他的背上披着一张拖地长纸,上书“耀邦”二字,一直向八宝山送去。

    八宝山——

    8名身着黑色服装的青年工人抬着耀邦灵柩,缓缓走向告别室。这个有着火一般激情的人,将在烈火中永生。

    下午,当宋平、温家宝陪同胡耀邦的子孙,将胡四邦的骨灰盒捧回家中时,李昭在大门口连声说:“耀邦,你又回家来了。”

    李昭眼含泪水说:“今天,我看到了人民对你的感情。你去了,去得这样利索,没有痛苦。你和你所热爱的事业同在,你的精神与我们同在。我们一定要把悲痛变成力量……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胡耀邦传奇简介 >胡耀邦传奇目录 > 第十节 走向最后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