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部 春6-10
,对不对?”

    她脸沉下来,显然没在等我的回答。我偷眼看她算出了些什么,只见纸上乱一团笔道,仿佛电脑图。

    “嘘,听,张老师要点睛了。”

    “……这次我们班获得这个荣誉,其中,团支书茹亚(茹亚?茹亚?)同学作了很多工作……”

    这才是正解。元明以来的文人,本无斋馆,就寄兴牙石。诚实的文彭供认,他的书屋,大多在印上起造。我们班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大多是在茹亚的嘴上活起来的。

    说到底,我不能不佩服茹亚。和什么人都谈得来,成绩很好,政治突出,还会作现代诗,也能和我这样的聊上几句李卓吾和斯威夫特。在中国料理的食单里,最贵重的原料有个共同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例如,鱼翅,银耳,熊掌,燕窝都是。味全在于伴它的汤,仿佛茹亚。

    比起她来,我就如同北京的豆汁,西北的羊肉泡馍之类的小吃。对少数人,是离一日想一日,离两日难受两日。对另外一部分少数人是提起来就反胃,上街绕道,怕过豆汁店,焦圈,咸菜丝,真端上来的时候,又不敢领教了,只此而矣。

    佩服归佩服,我仍保留一点疑惑:人又不是金洋钱,怎么能招每个人喜欢呢?

    下课铃响了。

    “秋水,请教你一个问题。”茹亚挨了表扬,态度更加谦和,表明自己一点也没怎么折腾,衣领该不会这么歪的,手也没去整。

    “那天你在诗社里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敏感的地方,你不小心碰一下,能记你一辈子。

    “没什么特别的恶意。我只是谈谈我的教训。其实,谁都有这么一段。

    我开始也学过一段这种诗,因为它最容易学,也最容易学象。写到第十遍‘幽幽的天空在枝头颤出童话’,自己都觉着腻了。把自己扔到床上,招过本《圣经》,随手一翻,就听见耶稣说:‘饶恕他们,他们说的他们不知道。’既然人家饶了我,我也就到此为止吧。看来,不少时候,所谓捷径就是去魔鬼那里最短的路。除非特别独特的人,因为好象有些人有在魔鬼眼里看见天堂的本领。一般的聪明人最大的聪明就是不走捷径。象你们这么有才性的人,更要注意。我看入手还是从平实一路为较好,有个底子,笔耕砚田就能任你们糟蹋。不然,就怕飘上去,下不来了。”

    茹亚找了把椅子坐了下来,我也可以把直累了的腰软一软:“难得听见你夸别人,真担待不起。……那你说,什么是底子呢?”

    “简单地说,就是李逵、焦大也能有,曹植、李贺也不能说有马上就能有的一种东西。具体点,比如能背五百首唐诗,五百首宋词,看过一百部外国小说。诗词一定要背,只读不行。读诗就象嚼泡泡糖,嚼得时候,只觉满口清凉,音律铿锵,吐了之后,人家的诗还是人家的,怎么进去还怎么出来,你什么也没得着。至多牙口好一点,和别人砍时多点谈资,可以夸夸自己读过什么什么一系列。”

    “这样读书不是太痛苦了吗?命令今天自己必须读下《哈姆雷特》,明天必须读下《巨人盖茨比》。读书应该是种享受才对,硬让自己读下什么是会消化不良的。记得过去硬着头皮读,只觉着有几个人在不停地说呀说、不停的说教、不停的长长的景物描写,可前几天再一天,才品出味来,确实不错,很难得。我看还是别强求什么才好。”

    没想到茹亚还有这么开明的观点:“咱们俩的论点并不矛盾。读书好比吃饭。触龚说了,‘稍进嗜食,有益于身’。你可以吃西红柿,也可以吃茄子。

    你有吃什么的自由,但你没有不吃的自由。同理,你有读什么的自由,但你没有不读的自由。是这样的,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孔丘说,五十读易。不同的书得不同的时候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欢喜简介 >欢喜目录 > 第二部 春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