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七章
藩这本是几句很无所谓的话,但是卢仙娣却如获至宝,她立刻接上去说:“我对你们这个片子里非用风琴和钢琴,很是不以为然!我早跟闪毅和羽亮都说了:为什么不用琵琶或扬琴?……”

    一个记者附和地说:“是呀,那样,民族特点就更强啦!”

    潘藩也并不打算要争论,只不过随口说了句:“我理解,编剧的用意,是为了使观众明白,故事发生在一个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里……”

    这下卢仙娣可有了辩驳发挥的契机了,她一耸眉,瀑布下泻般地说:“我最讨厌什么‘中西文化大碰撞’这类的说法了!中西碰撞,似乎中、西是平等地相互撞击,这种中性化的提法,是一种语言阴谋!美国的Noam·Chomsky的那本《第五百零一年:征服在继续》把问题点得很透:自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起,从第一个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国家葡萄牙起,整个世界,就一直处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面膨胀,从开拓殖民地,到资本输出,到帝国主义的称霸,到跨国资本,到后殖民的无所不包的文化输出,生活方式输出……从来都是强迫性的,蛮横的,不平等的……哪儿来的什么东西方互碰互撞的神话!从风琴、钢琴,一直到麦当劳汉堡包,可口可乐……从莎士比亚,到摇滚乐,以及高速公路、立交桥、玻璃面墙摩天楼、电脑‘信息高速公路’……卷毯式轰炸般地倾泻到全世界!难道我们还不应当清醒吗?!还不立即警策起来吗?!……”

    她这一番高论,令几位年轻记者耳膜一新,有的便问:“您说美国的那人……是谁?”有的便请教:“他那本书什么名字?有中译本了吗?他是不是美国的左派啊?属于‘新马列主义’吗?”

    但几位在各种场合都见识过卢仙娣招数的记者却都只是觉得好玩而已,有一位小声对另一位说:“她可真能‘推陈出新’啊……今天怎么又不玩‘符号学’,不提什么苏珊·朗格,也不玩‘后殖民’,不提赛义德、霍米巴巴啦?”

    卢仙娣回答着提问者,继续发挥着……由于她斜眼一瞥,发现似乎有更多的人在那边围聚着祝羽亮和吉虹,于是内心里更有一种非让眼前的记者们粘在她这儿的执拗……而视线中更出现了走过来的雍望辉,这也更让她产生出一种“非把所有人都震了”的冲动……她在滔滔不绝中获得一种人生的大快乐:“……你以为乔姆斯基是个‘新马’分子?笑话!……左派那当然是左派,不过,美国的左派跟我们这儿所说的左派,并不是一种概念,其‘所指’与‘能指’都有根本性的区别……”

    雍望辉从两位记者的启后,注视着伶牙俐齿的卢仙娣,心里琢磨着:这是怎样的人物,怎样的欲求,怎样的存在,怎样的成功啊!

    雍望辉认识卢仙娣快二十年了,当时他们都还年轻。可是,在岁月流逝中,雍望辉不仅自己觉得在一年年地老起来,别人也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调整着对他的态度;然而卢仙娣的年龄似乎永远凝固在了他们认识的那时候,不仅他对她的年龄感越来越模糊,圈里人也都“习以为常”地总把她视为“新锐”;其实,卢仙娣的生年,还早于雍望辉起码两年。这里面有卢仙娣的女性优势,更因为她有永葆先锋立场的“生存战略”。是的,雍望辉认为那是一种“生存战略”,并且是极其成功的“生存战略”。须知,卢仙娣虽然在文化圈里混了这么久,但迄今她却没出过一本个人专著;她并无大学学历,也并不通任何一门外语,别看她可以在发言里把诺姆·乔姆斯基的名字说得就像美国妹妹在介绍亲哥哥般的那么“神似”,其实她并没读过乔姆斯基任何一本著作,但是她就能以那样的口气,仿佛她刚跟乔姆斯基通过电话似的,以乔姆斯基的观点,把你说得一愣又一愣,让你痛感自己的无知、落伍、幼稚、颟顸!她那点关于乔姆斯基的知识哪儿来的?雍望辉知道,无非是那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栖凤楼简介 >栖凤楼目录 > 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