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2)
落在他们城墙周围游来荡去一样,考利昂老头子也密切注视着他自己那个小世界外面的事态发展。他注意到希特勒的上台,西班牙的陷落,德国在慕尼黑对英国进行的威吓。他没有受到外部世界的蒙蔽,清楚地看到了世界大战即将来临;他明白这场战争的影响。他自己的世界将更加强大,坚不可摧,不仅如此,那些善于随机应变的、有远见的人们可以利用战争的机会大发横财。但是,要发横财,在他自己版图以内必须洋溢着和平气氛,而同时外部世界战争却疯狂进行。
考利昂老头子带着自己的信念走遍了美国。他风尘仆仆地到处奔走,与同舟共济的人们会谈,时而在洛杉矶、旧金山,时而在克利夫兰、芝加哥、费城,时而在迈阿密,时而在波士顿。他是地下世界的和平使者,到一九三九年,他比任何教皇都成功,在全国最强大的地下组织之间,达成了切实可行的协议。这项协议,像美国宪法一样,充分尊重每个成员在其本州或本市内的权威。协议包括的内容只是共同遵守势力范围,一致维护地下世界的和平。
因此,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于一九三九年爆发的时候,当美国于一九四一年参战的时候,维托·考利昂老头子的世界仍然处于和平、有秩序的状态,充分准备着同美国的其他工业部门,在平等的条件下共同收获金色的果实。考利昂家族插手向黑市供应国家物价管理局的食品印花、汽油印花,甚至旅游优先证。这个家族还可以帮助那些因得不到政府合同,因此就得不到原料供应的各被服公司搞到军方合同,同时又帮助他们搞到黑市原料。他甚至还能够给自己组织内部应征的全体青年弄到免役证,使他们不到海外去打仗。他是在医生的协助之下做到的,医生出点子,在体检之前先吃些什么药。另一种办法是把青年人安插在军事工业部门的免役岗位上。
因此,老头子有理由对自己的统治感到自豪。他那个世界对宣誓忠于他的人来说时安乐窝。他那个世界以外的那些相信法律和秩序的人们在成百万地死去。但美中不足的是他自己的儿子迈克尔·考利昂拒绝走后门,志愿为自己的国家去服役。使老头子感到诧异的是,他组织里面的另外几个年轻人也是这样。其中有一个小伙子试图向他的司令解释清楚,说:“这个国家一直待我很好。”
这,本来可能使这些青年要倒大霉。但是,他既然已经原谅了自己的儿子,他也就必须原谅别的年轻人,尽管这些年轻人错误地理解了他们对老头子和对他们自己的义务。
在第二世界大战结束时,考利昂老头子认识到他不得不再一次改变策略,不得不使自己更加适应外部世界的情况变化。他相信他自己能够在利益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
根据他自己的经验,抱这种信念也是有理由的。使他走向正确道路的,是他体验过的两桩个人遭遇。在他的事业开始的初期,当时还很年轻的纳佐林也还只是一个烤面包师傅的助手,正计划着要结婚,前来要求他帮助。纳佐林同他未来的新娘(一个端庄的意大利姑娘)共同存了些钱,向家具批发商预付了三百美元。这个批发商让他们任意挑选他们所需要的任何东西。摆在漂亮而朴实的卧室里的两个装有镜子的衣柜,加上各种灯具,还有起居室需要的一套垫得很厚的沙发和扶手椅,上面蒙的是鲜艳的金钱花布。纳佐林同他的未婚妻花了整天时间在堆满家具的巨大的仓库里,高高兴兴地挑选他们中意的东西。批发商收了钱,他们的三百美元血汗钱揣进了批发商的口袋,他答应把挑选好的家具于本周内送到他俩已经租好了的一套房子里。
恰巧就在那一周,家具公司破产了。堆满了家具的巨大的仓库查封了,东西全给债主抵债。批发商躲开了,债主们对着空气发脾气吧,纳佐林,也是这样的债主之一,去找律师。律师告诉他说,若法院作了判决,所有的债主都能得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