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司马光等人对他青眼有加了。
但另外两个名字就很陌生了。建州李绾、福州吕彰——又是“福建子”,一个念头突然冒了上来,司马光按捺住心中那种莫名的嫌恶感,将手中的名帖放到案上,抬头看了一眼面前的蔡京,温声问道:“元长,这李绾和吕彰,元长可认得?”
“相公问的可是李绾李公权、吕彰吕伯阳?”蔡京笑道,“这倒巧了,下官昨日才见过他们。”
“原来元长认得。”
“相公可知道杭州西湖学院出了一个食货社?”
“食货社?”
“是一个人数极小的学社,听说不过二十来人,但因都是江、浙、淮、福建六路的名士,在东南颇具声势。这个学社还办了一本《食货》,下官略略翻过,大概是主张义利为一,重事功,讲究经世济用,他们专门研究历代食货财计之学,反对抑末厚本,主张农商并重,要求既要轻徭薄赋,又要保护富人。依下官所见,他们对交钞、钱庄、互市、海外贸易都极为关注……”
“这无非是石学支派。”司马光不以为然地说道。
蔡京笑了笑,摇头道:“以下官所见,这食货社虽然与石相主张有相近之处,但区别甚大。他们对理学、新学、石学都有批评,甚至对孟子与董子都多有指责。下官就看到他们中有人说大程小程之学是不知痛痒之学;又认为六经皆史,新学妄解经义,说到底不过是无用之语;也有人嘲笑石学其实全无体系,无非几块破烂缀成,甚至有人说石相也就一部《论语正义》作得好,但也全是疏阔之语;又骂孟子、董子常常曲解圣人之意,歪曲儒术……”
司马光听蔡京的介绍,他是方正君子,对这种狂妄轻薄子,心中更是平生反感,不由讥道:“那他们以为世间可还有学术?”
“那自是有的。”蔡京笑道,“便是他们的食货之学。他们可是要为儒术立大体,定大略的。他们说孔子之术,就是治国平天下致万世太平之学。要治国平天下致万世太平,奢谈道德文章,性命义理,那只能南辕北辙,愈行愈远。要成此外王之学,惟一的办法,就是重事功,做有用之学。而这食货理财之术,便是他们最看重的有用之学。”
这番话与司马光的学术,却颇有暗合之处。但司马光依然感觉这“食货社”的人,过于妄自尊大,因摇摇头,道:“这未免失之偏颇。”
但司马光对食货社居然并没有全盘否认,却不免令蔡京吃了一惊。他捉摸不透司马光的真实态度,因又笑道:“其实下官对他们所知不多,便是这些东西,也是昨日这李绾、吕彰和下官说的。李绾、吕彰都是西湖学院出身,熙宁十五年的进士,早在食货社还全无名气的时候,便已是其中成员。因他二人懂账目,对会计条例也极熟,登第后也没有外放,被吕吉甫相公留在太府寺权任主簿……”
司马光听到这二人竟然是吕惠卿所用,脸色顿时又难看起来。
蔡京却假装没看见,只笑道:“依下官之见,他二人来见相公,多半还是为了游说交钞之事。”
侧厅中。
李绾和吕彰局促不安地交换着眼神。求见宰相时,即使被安排在侧厅等上一两个时辰,也已经算是优待了。以前求见吕惠卿的时候,他们曾在门外等了三天。但是,对于李绾与吕彰来说,投奔司马光,却到底是一个极为无奈的选择。在此之前,他们曾经设法求见过蔡京与李清臣。那是两次不太愉快的经历。蔡京对食货社非常了解,连李绾与吕彰曾经年轻气盛地在《食货》上撰文嘲笑石学与新学也非常清楚——这也是李绾与吕彰明明是吕惠卿提拔重用的官员,却不敢去见石越与王安石,反而要硬着头皮来见司马光的理由——所以,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在蔡府,受到的只有讥讽与嘲笑。而他们的顶头上司李清臣,在知道他们是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