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流行音乐演唱的科学知识
目前的科学研究认为,歌手在演唱时会有高频共振峰,原因在于喉腔(这也是为什么男歌手的高频共振峰比女歌手低一些——因为男人有喉结,喉腔普遍要大一些)。
而在较早的年代,东西方交流还不多的时候,西方人认为产生共鸣峰必须降低喉位,让喉腔成为一个单独的共鸣腔——实际上,共鸣峰的产生和喉位没有任何关系。中国的很多戏曲演唱,都利用了共鸣峰,但却是用高喉位在唱。
事实上,虽然现代的研究知道了高频共振峰源于喉腔,但目前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很多不同的声乐技术,目的就是追求共振峰(即让泛音在共振峰附近丰富有力)。从人的自身感受来,共振峰明显时,体内会感觉到一个共鸣点,仿佛那个地方在发声一样,而听众听起来,会觉得声音有焦点,或者,有芯。共鸣点位置的不同,往往形成不同唱法流派。
那么,怎样才能使歌声的泛音丰富有力呢?(注意,这里的是泛音,而不仅仅是高频泛音)
还是那个简单的道理——人绝对意义上提升音量,终究是有极限的,只能通过共鸣这种高效方式来实现——人的共鸣腔通过锻炼,是可以灵活多变的。
如生理解剖学的知识,人体共鸣腔可以划分为喉腔(或者咽腔)、鼻腔、口腔。
口腔除了嘴巴和舌头,都是不易形变的,一般来,无论话还是唱歌,吐字的基本技巧就是通过口腔形状的改变来实现的。(也正因为嘴舌非常灵活,甚至可以形成单独共鸣腔,从而创造了呼麦的唱法,当然,这里还是不讨论这个)
于是,多数声乐技术,就是通过改变喉腔和鼻腔在发声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来实现的。传统的共鸣划分,有胸腔共鸣、声道共鸣、头腔共鸣。
实际上,胸腔共鸣是不存在的——在气流经过声带形成振动之前,怎么可能有共鸣?它其实属于喉腔共鸣;声道共鸣,就是喉腔共鸣;头腔共鸣,就是鼻腔及其周围区域的共鸣(如额窦、蝶窦)。注意,鼻腔共鸣不是指气流经过鼻腔,从鼻子里出来。
人在演唱时,嗓子是打开的(所以唱歌前有开嗓的概念),打开的嗓子,喉腔的体积相对来是很大的。任何一种共鸣,都是喉腔起主要作用,其他地方则相当于微调——共鸣的作用:喉腔>口腔>鼻腔>其他。当然,微调的结果往往给人的自身感受,会觉得共鸣的关键在别的地方,而非喉腔(比如,面罩共鸣什么的,就是如此)。这也是在科学研究不够深入时,前人总结经验时会搞出错误的命名的原因。注意,这里不是微调不重要,只是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一下原理,毫厘之别,往往也是相差千里的。
数学、物理、生物方面的准备知识得差不多了,接下来结合具体的声乐概念。
如一般大家熟知的唱法大类划分——美声、民族、通俗。
美声唱法,在数学模型上的体现,就是第一重视低频泛音的共鸣,第二重视接近高频共鸣峰的泛音的共鸣。
民族唱法,在数学模型上的体现,就是第一重视接近高频共鸣峰的泛音的共鸣,第二重视比高频共鸣峰更高的泛音的共鸣。
通俗唱法,在数学模型上的体现,就是什么都不重视。(这是相对的法,不是通俗无共鸣,而是没有特别侧重的方向)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也不奇怪。
在扩音器出现之前,不存在通俗唱法——如前面所,第一要务,不是唱得多好,而是让现场所有人听到你的声音。所以来自西方的美声唱法,源于戏曲和山歌的民族唱法,都很重视泛音的共鸣。(为什么一些人觉得民族歌手是晚会歌手?不是因为他们只在晚会上唱,而是晚会那样的场合,通俗歌手在唱法侧重上就然有劣势。然而,现场录音却体现不出这个差距——在而今的科技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