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回到寂寞的书房里
仑救过彭师母”甚至“岳子鹏知情者也”的字谜。我猜想:或许他还没有时间把《七海惊雷》之外的六本书一一细读过;正因如此——倘若他也认定“知道得越多越危险”的话——我祇有保持缄默。果不其然,正当我端坐成一副“敬受教哉”的模样儿之际,家父捧出了他眞正想教训我的一番话——且一如我所揣想的,从渡海到落户、从武侠到战史、从清洪角力到国共斗争、从盘点军需到纂辑文献……无论这老人曾经历练了什么、见闻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以及觉悟了什么;他根本不在意也不要求我这个儿子是否更了解了他的一点什么,他的目的祇是要我记住:在我自以为如何如何的世界背后,其实有一股更可怕、更强大的操控力量在主宰着人们的遭遇和认知,且没有人能够反抗或怀疑。
家父的论证其实祇有简单而明确的几句话:““哼哈二才”从“保”字号儿混下来,一直混到部里的情报局;之所以从来没对我下手,除了因为我在帮中顶着个字辈儿,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我究竟知道了些什么。如今你同这个什么欧阳红莲又缠在一块儿,他们搞特务的岂有不疑上加疑之理?寄这些照片来,明摆着是个警告的意思。”
我很想反问他:我和红莲已经厮混了十年,他们跟在后头拍这种下三滥的小照片也差不多一样久了;为什么早不警告、晚不警告,偏偏现在来警告了呢?以理度之:就算欧阳昆仑出手帮“老头子”运了一大批黄金到台湾来,“保”字号儿恩将仇报、杀人灭口,这也是近三十三年以前的尘封往事了,何以时至今日,忽然想出个寄小照片的馊主意来试探家父或者我呢?话未出口,家父轻抬脚尖,朝我脚下的书袋比划了一下,道:“不祇你我父子,恐怕他们也早就盯上了高阳了。”棚我几乎不敢想下去。自民国七十五年春天,我与高阳同游日本订交以后,他也教一群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的情治人员给盯上了——这批人物犹之乎疱疹、流感病毒或蒲公英,十足有牵攀附着、勾串罗织的习性——莫不是因为我和高阳偶尔交谈过有关那本《奇门遁甲术概要》,而让他也跌进了网罟之中罢?
然而,谁又能否证这个猜测呢?高阳在荣总病榻之上,的确曾经对我说过:“他们结拜兄弟七个身上有一部奇案,我打听了几十年,不过知其二丁其中还有许多情由缘故不能分晓。”也就在想起这番言语之际,我的眼前猛可闪过一个银发白衣、但面容模糊的医生。不,不是医生,是做医生打扮的万得福——在我和他十年前仅有的那次晤面时,他清清楚楚地警告过后脑勺上教灯架砸了个大窟窿的老大哥:“荣总是“他们”的地盘,”而且“二才刚还到门口来晃了一下。”
一个小小的推论:高阳因病入院的时候,其实仍念兹在兹于万砚方等兄弟七人身上的那部奇案,是以他所拥有的七本书和厚达六吋的文稿也随身携行、或恐即在卧榻左近。然而他发现自己的病情可疑——明明有把握“还有卅载阳寿可供挥霍,一甲子后再言去留”,却于诊疗之后突然恶化;于是才会在我前往探视的时候突然提起早年我偶遇赵太初于三民书局的旧事。可惜我一时未察——甚至一副全然失忆的模样——高阳一定颇为失望,是以未曾将书、稿当面交我。接下来,或许是因为他又察觉了医院当局(或病房内外环境之中)有些什么异样,才会将书、稿托付一个全然不知情的文学杂志主编,并言明:出得了院、就将原物归还;出不了院、才将之亲手交给我。设若高阳的确周思密虑而作成这一决定,则想必是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绝对出乎“他们”那批人的意料之外——我几乎能够想象出他如何设计了一个偷天换日、掩人耳目的怪招;请那位主编扛个十几本适合在病榻上消磨时间的闲书前去探访、再趁四下无人之际把那七本书和他的手稿携回的过程。
如此作想,则自高阳病危到过世期间,“他们”必定滋生出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