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回到寂寞的书房里
去留之间的不安、甚至也窥知家父目击舰上一宗血案的经过,这两个容有悔愧惊惧之情的心理背景使家父成为一个适于看守秘密、甚至发现秘密的人——家父越是想要藉由了解眞相、探究因果、以摆脱自责自疚,便越是深深陷落虬结繁复如迷宫般的秘密之中;而知道了越多的秘密,便越是失去了和人们沟通往来的权利。
在这间寂寞气味充盈满溢、有如一具焖熟了千百颗烂梅子的蒸笼的书房里,我祇能假设:家父先从“轮空”这个人物的仪貌行止上想到了“欧阳昆仑”的名字,看出《七海惊雷》里有一部分角色的姓名藏着个类似灯谜“卷帘格”的机关。轮空反卷成为空轮、音谐昆仑,材庸和材平反卷成庸材和平材、音谐用才和品才,也就是老漕帮的光棍“哼哈二才”。至于裘攸则稍稍复杂些——攸字可用“阳欧”二字反切出它的读音,卷帘而上便是“欧阳”,裘字音谐秋字;合而观之,正是“欧阳秋”。欧阳秋这个名字出自〈第一届全国武术考试对阵实录〉,他的故事则俱载于《民初以来秘密社会总谱》——倘若高阳的考证无误,这本总谱的作者“陶带文”又正是李绶武的化名;则可知李绶武不祇利用家父的职务传递并保存一些馆馆订订的片段信息,连他自己也以一个注脚者的角色旁证着一个庞大秘密迷宫的存在。
然而,在解译裘攸传的那个叫“跨儿”的徒弟之际,我迟疑了片刻。用我脑子里残存着的那些中文系文字学、声韵学和训诂学的老把戏,不难把这两个字反卷出“子越”二字——那是我们“越活越回去大侠”彭师父的名字。依照一连串字谜的逻辑看来,现实里的彭师父应该就是《七海惊雷》中尽得拾荒人裘攸一身奇门遁甲道法眞传的孤儿;另就我亲眼目睹的实况言之:确乎极有可能是如此。如果将小说的情节翻转到现实世界来看,民国十七年,欧阳秋在穷途末路之际从一个叫“魏三”的路人手中得着了一部《无量寿功》。依据《民初以来秘密社会总谱》引武林史料称:《无量寿功》练到第三层“川流七坎”以上,便能晋臻一“广开方便门/大展包容量”的修为。此上再入第四层“鹏搏罾九霄”、第五层“云合百岳”则可以纵意所如地改变躯体外形,是以《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卷下便曾记载:一个叫曹秀先的大臣“肚皮宽松,必折一二迭;饱则以次放折”。从这一点看来:忽而肥硕壮挺、忽而矮小佝偻的彭师父应该就是欧阳秋“讲功坛”的“说拳”弟子,其功法可以直溯至曹仁父。这一点似乎也能够从我书袋里的那七本书找到佐据——曾详述曹仁父“食亨”一脉绝艺的《食德与画品》的作者魏谊正、行三、人称魏三爷,不正是倜傥逍遥、任性潇洒、将《无量寿功》拱手让与欧阳秋的“魏三”么?此人——和李绶武、乃至于钱静农、汪勋如、赵太初、孙孝胥等人不也正是与家父同舟共渡的一批神秘人物么?更令我不寒而栗的是:冥冥中大有不可违逆之力早已安排、摆布着我,竟于不知不觉间读了他们的书。“爸刚才说不知道这个“飘花令主”是什么人——”我试探地问了一句。老人摇了摇头。
“你不觉得有点儿蹊跷吗?和你们一条船来台湾的几个人所写的书都在这个袋子里,唯独没有孙孝胥的书,难道这“飘花令主”不就是——”
“不可能的。”家父继续摇着头,道:“下午你不在家的时候,我翻了翻这几本书,一时也纳闷儿了。不错,当初《七海惊雷》的确是从孙家借出来的,可纯粹是巧合。”“为什么?”
“孙孝胥其实是孙老虎的父亲、小五小六他们的爷爷。他老人家早在民国五十五年就过世了。可这《七海惊雷》却是民国六十六年一月才出版的。”
我没有立刻跟他争辩,因为在那个剎那之间,我也忽然生出一种“无知或许较为幸福”的念头——连带地,我更不敢贸贸然追问他是否知道“彭师父就是岳子鹏”、“欧阳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