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节
是媒体不接受这个要求,他们就要伤脑筋了。只要能让媒体签下报导协定的协议,警方就能专心办案,不用再把精神浪费在跟记者的周旋。另一方面,站在媒体的立场,固然会陷入新闻自由与国民知的权利受到损害的作茧自缚情结中,但同时也可以利用这股反作用力,大声强调权力监督机能的重要性。再加上是被迫吞下报导协定的协议,反而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警方提供彻底的调查情报。冷静想想,对媒体其实是有利的协议,因为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得到一般采访绝对收集不到的大量资讯,可是却没有一个记者会这么想。每当发生绑架案,总会有动辄一、两百人的记者和摄影师涌入现场。但是就算冲到第一线,受制于报导协定的规范,所以也无法进行实况报导,只能一群人挤在记者会场的闭锁空间里。当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他们就会陷入欲求不满的压力中,认为是警方害他们变成这样。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在新闻自由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协助警方调查。到处弥漫着这种施恩于警方的气氛,因此在报导协定还没有解禁的情况下,要是警方在提供情报的时候不够明快,就会引发集体性歇斯底里,他们会群起攻之,对警方发动猛烈的攻击。
64当时是什么状况呢?肯定也签订了报导协定的协议吧!可是D县警却没有履行其必须提供情报的义务,隐瞒了“绑匪打来的电话”。说是以最恶质的方式打破跟媒体之间的协议也不为过。不管匿名问题最后会演变成什么局面,D县警与媒体之间的信赖关系早在十四年前就已经瓦解了。组织的权威与信用会被毫不掩饰其敌意的报导撕裂得粉碎。然而这一切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当初塞满64记者会场的记者可能是现在的好几倍,当时的小记者如今全都成了老记者,想必有很多人已经是全国各地的分局长或总编辑,或者是在总公司身居要职吧!这些人全部都是当事人,肯定会对D县警的背叛感到震惊、愤慨,并发出批评的声浪。这些声浪会变成是整个公司的意见,最终成为媒体一致对外的猛烈抨击,排山倒海地涌向警察厅。在野党也会趁机再捅一刀,说不定还会以媒体为靠山,将个人资料保护法或人权保护法案送交国会审议。
——太蠢了。三上重重叹了一口气。
区区一个地方警部为了逃避问题,却让整个警察组织都陷入绝境,漆原真是罪该万死。不对,真正该死的是当时的刑事部长,久间清太郎。就是因为他姑息漆原个人犯下的错,才会让事情演变成组织的犯罪。丢进部长官邸的“告发函”是幸田发自内心的呐喊,但是却被久间毁尸灭迹。那个总是装出一副知性的嘴脸,一旦真正有事情发生却一点用也没有的美男子,竟听从漆原的现场判断。
不过这也是为了保护组织吧!不管要不要公诸于世,事件本身和犯下的错误都太严重了。发生的时机也糟透了。录音失败过后没几天,雨宫翔子的尸体就被发现了。D县警当时就已经饱受舆论攻击,不难想像要在那个时间点站在宛如一排大炮般的摄影机前,亲口说出还有另一通恐吓电话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可是……
说穿了还是为了自保吧,久间要退休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好要空降到警界的外围团体了。无论有什么理由,留下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最高级干部为了自保,留下一个非常危险的炸弹给接下来的人。久间或许是算准了只要内部处理得当,这个炸弹就永远不会爆炸。要是他当真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那他就真如当时的传言所说,是个浅薄又短视的男人。眼下就有幸田这么一个告发者存在,被害人的父亲雨宫也知道真相。整个事态就好像是个睡不安稳的巨人一样,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被揭发出来
名符其实的“债留子孙”。柿沼说过,这是历代刑事部长一代传一代的注意事项。久间退休时,把真相告诉下一任的刑事部长室井忠彦。录音失败、隐瞒错误、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