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辛亥大旗高举 袁氏再度出山
,战争的硝烟不见了,而尤声的交锋却在加紧,他的内阁总算组成了,京畿的军权总算拢到手;可是,他的心事依然重重,他的视野不能不更远--他要盘算怎样同革命党拉开这场争夺战。
离开朝政三年了,乍回内阁,总觉陌生,?许多事情拥到面前,又觉头绪很乱。他把几件急事安排完了之后,便藏进密室,想认真地思索一番,该如何和革命军谈判?和谈是非谈不可的。只有谈,才对他袁世凯有利。打,无论谁胜,都不利于他。
袁世凯坐在桌子旁,先揉了揉疲惫的双眼,然后拿出一支雪茄。当他把雪茄塞入口时,面前的一堆材料吸引住他--那是昨天晚上他的文案阮忠枢花了相当的时间为他找来的,其中大部分是军事材料,双方的军情;还有财政材料,也是双方的。这都是袁世凯特别关注的。当务之急是打仗,打仗拼的是实力,实力便包括军事和财政。别的,只是附属。他把雪茄丢下,翻出两份军事材料,都是外国情报机关提供的。属于清政府的军队有16万4千人,材料说:quot;其中10万8千人属陆军,这是忠于皇帝的常备军。其中四分之三是北洋军......quot;袁世凯笑了:quot;瞎估!我何止6万兵。quot;他又看另一份材料,材料说:quot;革命党领袖们有9万7千陆军士兵,另有10万各省杂牌军......quot;袁世凯又笑了:quot;瞎吹!它的9万兵在哪里?quot;但他再往后看,却见有对这支部队有四个字的评语:quot;乌合之众quot;。他真的笑了,且重复道:quot;乌合之众!quot;
有了这样一个概念,通过和谈达到目的信心更足了。于是,几面开弓,全力和谈。
一天,作了民政部大臣的赵秉钧匆匆来到总理府见袁世凯。二人一见面,赵便说:quot;有一个人,不知你对他印象如何?quot;
quot;谁,quot;袁世凯问。
quot;汪精卫。quot;
quot;他......quot;袁世凯略一沉思便说:quot;就是那个刺杀摄政王的年轻人?quot;
quot;是他。quot;赵秉钧说:quot;同盟会会员,此人颇有影响。刺杀摄政王不成坐了大牢,入狱后还写了一首诗。quot;
quot;听说了,quot;袁世凯说:quot;只是那诗倒是记不得了。quot;
quot;我记得。quot;赵秉钧沉思片刻,便诵起汪精卫的诗来: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赵又说:quot;朝廷虽然对他极恨,肃亲王善耆还是到牢里去看他了。那时候,肃亲王是民政部尚书呀?说明此人影响之大。quot;
quot;不是说政府已经把他释放了吗。quot;
quot;正是释放了,我今天才提到这个人。quot;赵秉钧说:quot;由于刺杀案,这个汪精卫在革命党里的影响可大啦,威信极高。我们若是能把他拉过来,无论是跟南方和谈,还是今后军政大事,都是一个极有用的人。quot;
袁世凯想了想,点着头说:quot;是个人才,是个有用的人才!quot;但又说:quot;听说释放他时,是把他发回广东原籍,交两广总督张鸣岐试用的。只怕......quot;
赵秉钧说:quot;这不怕,你再作一个决定,说留京试用不就完了。quot;
袁世凯正在用人之际,更想拉拢有用的革命党人,汪精卫自然是最佳人选。于是,袁世凯便请旨办了一个留汪的文书,并且通过赵秉钧把汪精卫接到家中密谈有时,十分投机。因见他眉目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