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十章 规范干部挂职路径
变为权力角逐的工具——有些单位领导为平衡考虑,将彼此不合的下属中的一方安排挂职;有些单位领导将那些不服从自己管教的干部派出去;还有的则是为平衡权力之争,将其中一些暂时无法安排职务的干部派去挂职。”

    在追踪采访中记者发现,因为干部挂职大都时间不长,短则一年半载,长也不过两三年,所以在挂职干部中,短期行为难以避免,“过客”思想也比较普遍,有些干部甚至把挂职当成公费旅游,缺乏在基层经受磨练和提高本领的思想动力。

    “实际上,并非所有接收单位都欢迎挂职干部,这与我们的干部挂职制度设计存在问题有关。”记者有一位曾经在湖南某县挂职副县长的朋友反映,“由于挂职时间短,有些接收单位顾虑也比较多,怕打乱正常的工作秩序,也不愿意安排具体的、分管某方面工作的实职给挂职干部。同时,挂职干部‘空降’,群众对其能力不了解,缺乏民意基础,工作往往难以展开。”

    根据国家人事部门规定,副省级以上机关在新录用干部过程中要保证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过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据资料可查,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考试招考职位,中央党群和中央国家机关对基层工作经历的要求高达50%;海南省2008年干部招考,约有半数招考岗位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上海市2006年考试录用的约2300名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要求必须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等等。

    “组织部门在考察干部时,非常看重干部是否有基层工作经历。”据云南省某市的一位基层官员透露,“下来挂职的干部,回去后多数职务会得到一定的升迁。因此,一些挂职干部对自己要求不严,把挂职当作镀金,认为挂职的意义在于有这样一种经历,只要呆够时间就完成任务,最重要的是搞好与当地领导干部的关系,争取在回去的时候有个好的鉴定。”

    据不少人反映,由于制度上的漏洞,导致一些干部在挂职期间基本属于“三不管”干部,即派出单位不想管,接收单位不敢管,上级组织部门“鞭长莫及”想管没法管。有些干部在本地区挂职乡下,却住在城里,每天坐公车早出晚归,把大量时间耗在路上。有些下去没几天,干脆就以跑项目、要资金等名义外出,行踪外人根本没法知晓。

    记者了解到,对安排干部挂职,很多派出单位热情也不高,因为很多挂职干部的人选是单位骨干,将他们派出挂职,不但影响本单位工作,而且还要负担其工资奖金及一定数量的挂职补贴。所以有些派出单位对挂职干部基本放任自流。对不少接收单位来说,挂职干部“空降”,其背景来路不明,生怕得罪,在工作上既不便也不敢给什么硬任务,使挂职干部徒有挂职的空名,无事可做,有些地方把挂职干部当作与上级单位或发达地区拉关系、跑项目的联络员,不承担与其职位相应的管理工作。

    “目前挂职存在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大大削弱这项制度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张鸣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干部挂职本意是锻炼干部,让他们了解下面的情况。但现在挂职干部出现了两种偏向,一是在下面什么也做不了,天天陪酒吃饭,有的人把胃都喝坏了。二是下面期待挂职干部,利用自己在上面的关系,为所挂职的单位争取资源,不管挂职者干得好坏,能争取来资源,就是好干部。”

    “挂职”不该成为鸡肋

    “挂职一年,转眼就结束,连有些乡镇都还没来得及去,更不要说熟悉情况了。”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有一位刚从南方某省挂职回京的年轻干部感慨道,“如果没有沉到基层就回来,这样流于形式的挂职对组织部门、挂职单位和挂职干部来说没多少实际作用。”

    记者调查发现,有这样感慨的挂职干部不在少数。目前干部挂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简介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目录 > 第四十章 规范干部挂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