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规范干部挂职路径
延伸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中央的多个文件中所提挂职干部,大都特指党政机关干部。但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中央推进干部交流工作制度化,疏通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干部正常流动渠道的要求,挂职干部早已突破权力部门干部的范畴,教育、新闻、文艺界人士到政府挂职也多有所见。
典型的例子,有著名相声演员牛群,2000年到安徽蒙城挂职副县长,后来成功地转为专职。相类似的还有跳水名将熊倪,2002年3月到湖南益阳市朝阳开发区挂职,任管委会工委副书记和副区长。2003年8月,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到河南省兰考县挂职副县长。
作家挂职也始终是文艺界的惯例。比如《金光大道》的作者浩然,从1986年就到河北三河市挂职。
据了解,各地对挂职干部的职务安排,既有虚职也有实职,虚职如各级的助理、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实职如市、县、乡(镇)党政副职等,也有少量任村党支部书记正职。
记者调查发现,我国干部挂职已经形成上挂、下挂、平挂和外挂等多种形式。上挂是指基层单位的干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下挂是上级机关选派干部到下级机关挂任,尤其是到西部地区或革命老区挂职。平挂是指国家各部门之间、各对口省市之间,相互交流干部,互相挂职。
近年来,这种挂职还发展到国外,称为外挂。比如2003年9月1日,48岁的韩国干部李东浩到安徽省亳州挂职。此前,亳州市计划委员会的干部张冠军也走出国门,赴韩国挂职锻炼。
“从目前看,下挂最盛行,并呈扩大趋势,相比之下其他挂职形式人数要少得多。”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言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干部挂职改变的只是挂职干部的工作关系,其人事行政关系和工资关系均保留在原单位,不占被挂单位编制。在何时、选派何人到何单位去挂职,以及让干部挂何职、时间多长等问题,都是由相关组织部门决定并与接受挂职干部的单位事先协商而组织实施。挂职锻炼结束后,一般会根据双方意愿进行双向选择。”
“干部挂职之所以能大规模推行且长盛不衰,这与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素质的理解有关。”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对记者说,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选拔标准,一直强调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对那些阅历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往往委以重任,而挂职则刚好为培养这类干部提供了平台。
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期间,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授曾挂职江苏省海门市副市长一职,对挂职有着切身的感受。
“各种形式的挂职不仅对于挂职者本人,而且对于选送和接收挂职干部的单位和地区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2008年11月2日,龚维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挂职可以使挂职干部增长实际工作的经验,增长才干,经受实际工作的磨练和锻炼。有时挂职也可以使接受挂职干部的单位和地区,得到一些技术、项目、观念和信息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部分挂职出现变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干部挂职不少肩负“特殊任务”,比如招商引资、带去相应的资金和项目、协助企业进行改制,等等。另外,在选派挂职干部时,不仅强调工作能力强和政治素质好,而且对学历和年龄都有硬性要求。
“各地在选拔挂职干部时,基本遵循个人报名、单位推荐、组织部门考察、党委或者选派机构决定等环节。”北京某机关的一位长期在组织部门任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当前在有些挂职干部选定上,民主和透明度不够,以致于有些培养价值不大的干部挤进了这个行列。部分单位甚至把这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