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转非领导干部职务的暗流
认为,“实施任期制,来自领导干部的阻力不小,‘转非’就成了领导干部退居二线的平稳出口。”
从各地领导干部“转非”情况看,一般是厅级干部58岁“转非”、处级干部50岁出头“改非”、科级干部40多岁“转非”。这意味着,公务员在一定年龄还晋升不到相应级别,“转非”就成为必然选择。对领导干部“转非”持赞同态度的受访者认为,这有利于精简人员,可从根本上解决班子臃肿状况,有利于培养青年干部,加快新老交替步伐,增强各级班子的活力。
但记者调查发现,在现行体制导向下,“转非”也产生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尽管领导职务干部“转非”,为推动干部年轻化打开突破口,有助于完善干部任期制的实施环境,但客观上也收窄了基层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晋升空间,导致相当多基层非领导职务干部工作上没有盼头,得过且过,降低了工作效率。
同时,不少地方对“转非”领导干部的使用管理十分松散。比如,有些单位尽管给“转非”领导干部安排了工作,但没给予相应的工作条件;有的安排工作很少,分配任务很轻;有的甚至根本不安排工作、不分配任务,以至“转非”领导干部成了机关编内的“自由人”,权力小责任也小,但待遇比其他人员高,加剧机关人浮于事的现象。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不少“转非”干部认为自己仍年富力强,希望能再继续承担一部分工作。其他干部针对“转非”领导干部人浮于事的状况,也普遍抱有不平衡的心理,认为“转非”领导干部可为他们分担更多的工作压力。
“大多‘转非’干部是单位的老领导,不但资历深,而且架子也很大。”北京市某局一位负责人向记者抱怨,“正因如此,对‘转非’领导干部不太好管理,有的‘转非’领导干部失落感很强,对工作丧失热情,有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单位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不好太多过问。”
多位受访的机关干部坦言,相当一部分“转非”领导干部,虽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技能娴熟,“转非”后却派不上用场,造成人才浪费。
据反映,“转非”也使一些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过早退出领导班子,而一些年轻干部刚进入领导班子,工作经验不足,一时难适应工作需要,削弱了领导班子的整体力量。
折射“官本位”意识
有受访专家认为,“转非”还是一种“官本位”的制度设计思路,即借机让他们流连于官场,享受官员福利和待遇,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这种“转非”折射出“官本位”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仍有较深影响。
“一些地方没有把发挥‘转非’领导干部的作用视为必要,从而作出合理的工作安排,导致大量‘转非’领导干部享受着高待遇,却没做与待遇相称的工作。”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授认为,“社会上对‘转非’领导干部仍存偏见,认为‘转非’领导干部光拿工资不做事,这使一些想做事的‘转非’领导干部心存顾虑。”
当然,“转非”领导干部本身也存在不少思想上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实转虚”的领导失落感强,在工作中降低了标准,难以接受新的岗位和工作现实。
记者调查发现,在收入、医疗、车辆等方面,“转非”领导干部基本能得到保障,但政治待遇却往往被忽视,比如该参加的会议不通知,该传达的文件不传达,常常被闲置一边,不管不问不安排。
“因为在一些政治待遇上得不到落实,很多‘转非’领导干部从心理上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特别是一些较高级别的领导,对政治待遇更加敏感、更加看重。”中国社科院尹韵公研究员认为,“其深层原因是党内及社会生活中,仍存在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
“让这么多的官员,闲着却能坐享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