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高校兼职“追”官乱象
院杨帆教授对记者说,“这种利益获取是双向的,党政官员在高校兼职,高校势必也要利用其力量和资源谋取更大的利益。当然,这对高校领导以后走仕途升迁,也是一些资源积累。”
据反映,一些有在任党政官员兼职的高校,确实由此获得不少行政资源的倾斜,比如省市长或常委,则可能在征地、公用设施等方面提供特别优惠;若是教育系统官员,则在人、财、物指标以及审批办事等方面得到便利;若是财政官员,则可能多拨一点教育经费。
多位受访者指出,在任党政官员在高校兼职后,有可能通过自身的便利条件,或兼职授课,或搞课题,或担任硕导博导,从而“名正言顺”地获取丰厚报酬。“有些党政官员在高校兼职是无偿的,但这样的情况少之又少。”
不少知情人向记者透露,有的官员到高校兼职,也是冲着“学者型官员”的美誉和名份而来,因为一旦变身“儒官”,不但可在上级心目中添加了分量,如果是兼职硕导、博导的话,还可培养提拔一批“弟子”,为自己的“圈子”储备更多人脉资源。
加剧高校不平等竞争?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在任党政官员到高校兼职,因手握公权资源,会直接加剧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记者调查发现,有些高校教师对官员到高校兼职也颇有微词。“在任党政官员本来就有不低的工资,再到高校兼职获取丰厚的报酬,容易引发新的社会分配不公。”北京某高校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小张认为。
“对于高校来说,本来是凭借各自的学术水平和师资力量进行平等竞争,获取高校发展资源。”北京某高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对记者说,“官员到高校兼职后,学校一般会利用其资源和力量谋取更多好处,从而在有官员兼职的高校与没有官员兼职的高校之间构成一种不公平的竞争。”
在采访过程中,受访者还普遍认为,在任党政官员到高校兼职,负面影响是加剧高校的不平等竞争,还会干扰党政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也不利于高校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
“在任党政官员本来就肩负着重要的事务性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处理,无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影响高校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杨帆认为,“官员给学生上课,还不如多处理几个群众关心的问题更有现实意义。”
据知情人透露,我国高校聘请官员兼职,除部分高校对其学术背景进行严格审查外,很多高校聘请官员兼职,只需要学校党委、行政研究,征得官员本人同意,再举行一个受聘仪式就完成程序。
记者在北京一些高校采访时,多位研究生反映,有些在高校兼职的党政官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一年到头难得与学生见上一面,平时就靠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有些到毕业论文答辩时,才匆忙披挂上阵,常常连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名字与人都还对不上号。
此外,个别到高校兼职的在任官员每到学校,往往是鞍前马后、前呼后拥,这种官场的习气,给学术的象牙塔造成不良影响。
“很多小师弟小师妹在报考研究生时,最感兴趣的是导师的官职高低,而并非导师的专业水平。”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刚到一家机关上班的小张认为,“如果导师是高官的话,毕业后凭导师的关系,找一份好工作并非难事。”
让公权力逐渐退出高校
对在任官员到高校兼职现象议论的背后,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缺位或存在监管空白。在依法治国、反腐倡廉的今天,在任党政官员到高校兼职情形亟待规范。
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