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机关集资建房的灰幕
在采访中,很多人能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即叫停权力部门集资建房,不论从社会公平与市场公平的视角,还是基于反对福利性腐败与权力寻租的需求,这个措施都体现了正确的导向。
有专家认为,要消除机关单位集资建房的冲动,应当动态地制定与其相适应的住房补贴水平并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
在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中,公积金是大多数人唯一享受到的住房保障。但据记者了解,从创立之日起,公积金为机关单位个人解决住房问题发挥的功效并不大。据央行发布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称,截至2004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为4893.5亿元。除去个人住房贷款和购买国债,仍有沉淀资金2083.3亿元。
多次参与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部竹立家教授向媒体表示,196号文件,旨在避免权力部门过于干预改革,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化。“此次禁令,是和公务员工资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紧密联系的。”
但据记者了解,在住房货币化方面,机关单位人员的住房补贴,仍未盼到实质性的新政策。根据2006年7月财政部综合司公开的《2007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购房补贴标准》,其中最高补贴额可达1600元,但科级以下的购房补贴仅为800元。这个标准显然不能与当前市场房价水平相适应。
据了解,一些地方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机关单位人员中因多种原因住房未达标或至今无房的约各占1/3,其中有众多1999年后新进或调入人员、新晋升职务的干部等。另以外地干部调入北京为例,北京的商品房均价往往高出调出城市房价一倍以上,如何“置换”解决住房问题?现行的补贴难以支撑。
“当集资建房被叫停后,需要大量相关政策配套跟进,完善包括机关单位和企业干部职工在内的住房保障体系。”有专家认为,对于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住房的正当需求,首先是加紧到位相应的资金保障,足额发放货币化补贴,落实公积金制度。其次是加大工资中的住房消费含量,增强购房或租房支付能力。第三是健全住房保障制度。通过落实住房货币化补贴等途径来增强干部职工支付能力,引导有相应购买能力的群体进入市场购买商品房;对基本有承受能力、但尚无足够能力购买市场化商品房的年轻公务员,政府可以在发展经济适用房中合理合规解决其住房难题。
越来越多的信号表明,已置于社会舆论聚光灯之下的集资建房叫停,给切实落实住房保障制度提出新的课题。禁令执行的效果如何,与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消除机关单位住房消费中的“灰色地带”息息相关。有不少专家认为,曾经一再缺位的财政支持和政府责任,将是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改革能否往下推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