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央企豪门“盛宴”何时散
降,由此产生了企业内部分配秩序混乱的弊端,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并积重难返。”
更为重要的是,垄断央企高利润和高福利容易产生两个经济代价:一是投资回报率低,生产效率低下。如炼化项目,越亏损越生产越投资,导致投资粗放增长。于是企业亏损了,国家来买单补贴;企业盈利了,企业就发放高工资和高福利。
有专家指出,早在十六大报告中,我国就提出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应的决策仍嫌缓慢。
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资委,近三年来不断出台国有资产管理政策。2003年、2004年,国资委先后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2006年6月22日,国资委又公布《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指导意见》,要求央企在2006年底前把规范职务消费的制度规章建立起来,从2007年起严格实施。
但是,“国资委最大的权没有落实,就是收益权。”2005年底,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因为出资人最重要的权是收益权。”
据悉,财政部和国资委已达成一致,由财政部负责编制总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资委负责编制166户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这将使得央企将不再能独享一年6000多亿元的利润,而要开始向国家这个出资人上缴收益。”彭建国认为,“独立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分离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两种职能。”
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近期发出通知,要求对工资增长过快、工资水平过高的企业,从严审核其挂钩经济效益基数、工资总额基数,将其浮动比例由0.75下调至0.6以下,并严格执行新增效益工资分档计提办法。这一通知被媒体称为“限薪令”。
实际上,各种改革措施在很早就有人提出,但落实甚微。
业内专家称,不少垄断企业不仅坚决否认自己的垄断性,而且还抱怨亏损巨大,向国家要优惠政策或财力支持。
拿谁的钱“修复形象”?
在饱受社会一系列关于行业垄断的指责后,包括中海油、铁道部、中国电信等央企,纷纷展开了一场场面向所有国人的各式各样的“公关战”。
首先,发起“减薪风暴”。在各种压力下,电力行业率先喊出了“减薪”的口号。有报道指出,电力部门将掀起减薪风暴,幅度高达30%至50%,以舒缓垄断行业收入过高引发的不满情绪。
但有专家质疑,当国企盈利还未能向国家分红时,“减薪”风暴只是一种姿态——既动不了垄断企业的奶酪,也增加不了消费者的权益。
其次,慈善捐助。2006年10月30日,在希望工程实施17周年之际,一家央企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2亿元。据悉,这是17年来国有企业捐赠给希望工程的最大一笔资金。
就在2006年10月25日,同一家央企也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6000万元人民币,资助基金会开展服务于残疾人的公益项目。
短短六天之内,这家央企就向社会捐赠1.8亿元!
“如此‘豪捐’的目的,很大一部分跟急于改善自身的企业形象有关。”有关人士作了这样积极的评价,“6000万元用于帮助残疾人,1.2亿元用于希望工程,这也是一了不起的大手笔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收入的分配完全是企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