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模式
会主义的经济,应当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既非僵化的计划经济,也非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三、中国的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须下最大决心,以最大毅力,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规定的改革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这就清楚指明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不能只是对它进行修补,而是需要对它进行具有根本性质的变革;四、以往之计划经济的体制有诸多弊端,与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不能适应:五、经济体制之改革须以城市企业为重点,其要旨在于解决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六、“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同经营权分开”,“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七、同时实施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国家机构和劳动工资制度的配套改革;八、政府原则上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少数具有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责任的经济部门,也须简政放权;九、改革过分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缩小国家统一定价的范围;十、按劳分配,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便全社会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富裕;十一、对外开放为基本国策,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计划经济的传统束缚,以摧枯拉朽之势,激励亿万人民从实干中学习,所到之处大量社会财富便涌现出来,其结果是从1984年至1992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针对这个《决定》,邓小平的评价是赞扬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邓小平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决定》继承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根本原理,奠定了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为长远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意义极为深远。
市场经济:整体大于局部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中国改革的目标,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人类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解决许多极其复杂的问题。但是,当时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还停留在商品层次上,对市场经济理解仅处于概念性的阶段。我记得当时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来定义市场经济。至于什么是“市场”,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强调的是适应性效率。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市场经济无论在配置效率和适应性效率上都比计划经济高。所以,1992年,党的十四大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的完美结合。
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中国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整体设计。中国迫切需要从商品市场组成的平面体制走向由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组成的立体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的改革战略,制定了在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推进改革的具体方案,要求在20世纪末把市场经济制度初步建立起来。如果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是选择了当时较容易的商品领域推进,那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恰恰相反,不但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