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在今天看来简直匪夷所思。回首以前为了用肥肉炼出食用油,买肥肉而不买廋肉的时代,真让1980年前出生的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而对于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来说,粮票已经是“古董”了,可以作为“艺术品”投资了。
的确,就“社会和意识形态高速转变”来说,中国变化太快了。世界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增长速度在2%~4%之间,取一个平均值,约为3%,世界居民的人均收入24年里翻了一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约为8%,就是9年翻一番。速度就是时间,就是人生阅历。中国老百姓在同样时间内所经历的社会经济变迁比世界居民所经历的多出两倍。中国国民预期寿命是74岁左右,在高速变迁的中国社会中,相当于“活了”200年。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已经变成“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现实。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在1992年感叹说,“我终于理解了9%的经济增长率意味着什么——一个从不停止运转的经济体,工作昼夜不停的轮班倒以弥补失去的时间。对中国而言,需要弥补的时间是550年”。为什么说是550年呢?因为美国出版了一本书,认为1442年郑和发现美洲大陆,从1442年到1992年,恰好是550年。
中国飞速驶向未来,今天的种种经历在明天已经变成了“明日黄花”。2007年,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斯蒂芬·格林在一份报告中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变化中,但其他人的变化速度赶不上此刻中国人的变化速度。想象一下,你家20多岁的孩子拿着不可想象的薪水,他们换工作的速度让你目瞪口呆。推土机把你曾经在这里成长的房子推倒,摩天大厦在废墟上拔地而起。你的某些邻居进行超乎寻常的旅行。欢迎到中国来,这个国家每年都在做着自我更新”。斯蒂芬·格林说:“当然,我们计算中国年是有点儿玩笑的意思。但我们希望能把人们在进入中国之后所感受到的那种头晕眼花的变化速度用数字计算表达出来。”根据格林的计算,一个美国年等于1/4个中国年,一个英国年等于1/3个中国年。换句话说,在中国的生活变化要比在美国和英国快2倍。
中国又有“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古谚语,说明人生7岁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今后的生活影响深远。世界和传统中国是10年为一代人。但当今中国10年就是两代人的间隔,在中国经济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代际”痕迹和特征也前所未有的明显。每一代中国人即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感,又有“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英雄感。
在当今中国的时代列车上,我们也会有晕车反应。我用经济学大师凯恩斯的话描写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而又令人难以称心如意的时代。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些站在时代的浪尖潮头的人,发现他们自身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难以协调:在天真朴素上,他们不及前人;而在世故圆滑上,他们又比不上后代。因此,他们远远不如这两者快乐”。举例来说,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比起60年代特别是“中国婴儿潮”的一代生活条件能好一些,但又比不上80年代的丰富。所以,70年代的人,不如60年代的沉稳朴实;又不如80年代的现代轻松。当今的中国“古老而年轻”,当今的中国人个个“返老还童”。我们与我们的前人比较起来,我们的阅历比他们更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实际年龄”要比前人更“老”。
从世界历史看,新中国60年,完成了人均收入从1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大跃进”,把人类经济发展几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压缩到当代中国人几十年的人生光景中走完。所以,当代中国人的“实际年龄”比许多国家的人们也更“老”一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