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郭威改革
?(苟利于民,与资国何异?)”
郭威不管怎么说,的确是一个爱民体恤民力的好皇帝,这一点毫无疑问,
除了上面在税收和营田问题上的,郭威还减轻徭役,使百姓有更多的时间来搞农业生产,这对于发展经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古代一直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点在农业上的体现,就是不违农时,很多时候政府摊派徭役不管这个,所以很多时候农民都把地里的农业生产给耽误了,结果白白的荒了一年。
唐朝的时候,咱们知道,他搞的一个叫“租庸调制”,后期还有“两税法”(关于个五代各朝各代经济和文化制度之类的东西,最后会统一说,所以上面都没有过多的涉及到。)
那时候只要是不想干徭役,就出钱也行,但是五代的时候除了这一点之外,还有很多的其他的徭役,有的是征正式官兵,例如我们知道郭威就是七户选一个当兵的,他被选上了,这也算是差役的一种。
此外还有民兵,这个就比较散漫了,但是还是不能不来,只要一训练,不管地里有没有活,就要立马集合。还有就是类似于现代巡村警察之类的,不过这些人还是百姓们组成的,几个人结成一队,在一定时间内负责巡防治安。
等到郭威当了皇帝,这些民兵组织之类的东西,他很清楚打仗的时候基本上没用,但是对于百姓则是一个很大的骚扰,所以他后来直接就废除了,让百姓们好好种地,其他的事情不去劳烦老百姓,什么事情都让老百姓做了,那朝廷还养这些公务员干啥。
这件事和上面几件事的效果差不多,还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
此外郭威又下诏减轻了五代一来残酷的法律,,这一点咱们上面说道盐税的时候已经说了,但是那仅仅是一点点,还有很多。
比如,在郭威之前的朝廷有规定,只要是盗窃东西,不论多少,一律处死,就算是盗窃一文钱的也要处死。而很对不是重罪的人又经常株连亲族,很残忍,很多人也冤死,这就造成了劳动力和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所以郭威登基之后,就规定不是造反和杀害亲属之类大逆不道的重罪不再株连家族,而对于死刑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不能轻易的实行死刑,这一点和李嗣源当年比较类似。
五代时期时,酒和酒曲(造酒的原料)实行国家垄断专卖,凡是民间有人私自买卖的不论多少一律处死(这个和盐业专卖一模一样),但是郭威则大大减轻了处罚,而且做了具体的规定:一两至一斤的杖刑八十,一斤以上到五斤的判有期徒刑三年,五斤以上的则处死。
此外,在五代时,很多时期禁止民间收藏买卖牛皮,私自买卖一寸的就要处死,因为那时候牛皮是战略物资,制造盔甲要用得着,而且还有其他的方面都要用到坚韧的牛皮。
但是郭威知道民间也有很多需要牛皮的地方,于是就规定,有田四十顷的才收取一张牛皮的实物税,其余的民间可以随意买卖。可以说,这一个政策完全就是郭威为百姓生活着想,才制定出来的。
郭威当了皇帝,在鼓励农业发展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他多次下诏令鼓励民间垦田和全心全意进行农业生产,可能大家对于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灭佛事件都听说过,其实郭威也干过这事。
当时一些封建迷信和一些民间文化对于农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举个例子,“前不栽桑,后不栽柳”这句话意思就是在门前不栽桑树,因为“桑”的读音和“丧”一样不吉利。后一句就是房子后面不栽柳树,当时流传,要是谁这样干了,那就要家破人亡的。
这些东西能什么科学依据,估计谁也说不出来一个子丑寅卯,但是老百姓们传唱这一类的歌谣,他们就是相信这样干就是不吉利的,于是家家户户不栽桑树和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