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怎样办《时事简报》
(一)红色区域举办《时事简报》,提高群众的斗争情绪,打破群众的保守观念。
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井里虾蟆井里跳的现象,依然在群众中保持着。同志们,这种现象是不好的。这种现象引导群众把斗争的热情降低下去,引导群众走向保守局面上去。这是和扩大斗争、争取全国胜利的任务相冲突的。努力地扫除这种现象,是苏维埃和民众团体的责任。扫除的方法,代表大会、群众大会、巡行演说、团体参观等项固然都是好的,举办《时事简报》更是一种好的方法。
(二)新争取的区域用《时事简报》去推动群众斗争。
那些新争取的地方,《时事简报》更有伟大的作用。当着红军占领新的地方,引导群众起来斗争,打土豪呀,分田地呀,分谷物呀,废债务呀,起游击队呀,立苏维埃呀,当着这个地方的群众起来做这些斗争的时候,他们一面在那里斗争,一面却时时有一种疑虑:我们不是孤立的吗?我们的斗争不会失败吗?当着革命群众有这种疑虑的时候,正是潜藏的反动分子造谣恐吓的时候。这时革命群众所热望的,是近地及远地革命红军的援助。这时候,《时事简报》跑了出来答复他们这问题。记得去年(一九三○年)三月红军占领大余时,出了一张《时事简报》,贴在一座大木桥的亭子上,引起成群的人川流不息地去看。好些人眼睛望着报,口里照着念,一座桥上充满了欢跃的空气。大余是一个例子。过去红军用这个方法作为发动群众的工具,收了很大效果的还做了一些,可惜没有普遍地做,更没有经常地做,是一个大的缺点。
(三)《时事简报》的内容和编写方法。
1.《时事简报》不是印的是写的,不是小字是大字,不是小张是大张。
2.《时事简报》不做文章,只登消息。登的消息是:(1)群众斗争消息(打土豪,分田地,捉AB团[3],起贫农会,消灭地主武装,发展红色区域,甲乡瘟死十头牛,乙乡无盐吃、没菜等等);(2)苏维埃的活动(开了代表大会,出了重要布告等等);(3)红军的活动(作战胜利、帮助群众分田等等,但军事秘密如红军的人数、枪支、编制、行动、番号等不可登载,以防泄漏);(4)统治阶级情形(军阀混战等等)。
3.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得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议论就觉得太多了。插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的不插还好些。不要条条都插议论。许多新闻意义已明显,一看就明白,如插议论,就像画蛇添足。只有那些意义不明显的新闻,要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
4.登消息的次序,本乡的,本区的,本县的,本省的,本国的,外国的,由近及远,看得很有味道。
5.地方的《时事简报》要完全用本地的土话。从别处报纸抄下来的那些文字不通俗的新闻,要把原文完全改变。红军的《时事简报》,不会写本地的土话,也要用十分浅白的普通话。
6.《时事简报》的材料,关于本地的和近地的,那就很容易采取;关于远地和全国的、国际的,从总政治部所出《红军报》采取或从别的报上采取。
7.文字和材料都要是有鼓动性的。
8.但严禁扯谎,例如,红军缴枪一千说有一万,白军本有一万说只一千。这种离事实太远的说法,是有害的。《时事简报》不靠扯谎吃饭。
9.《时事简报》三天出一张,一个月出十张,斗争紧张的地方可以一天出一张。
10.编辑办法。地方县苏文化部设一专人,每三天编一张稿。稿子上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