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寻乌的商业-2
以上十一门是比较用得多的,以下各门都用得少。
盖市鱿鱼里的一种,即是最好的鱿鱼,请上客才用它。梅县来。用得不多,每年三两百块钱生意。普通的鱿鱼叫“洋鱿鱼”。
菜莆就是芜菁,和萝卜相像,腌了的。走信丰来。每年销得三两百斤,端午过了才有卖,八月一过就没有来了。两毛子一斤,比西粉贵一点。
鱼翅四毛子一两,用得很少,每年只要一二十斤。
海参每年用三两百斤,比鱼翅生意大得多,每斤二元八九毛。
鱼肚用三两百斤,价和海参差不多。普通席面用了海参必定要用鱼肚,便不用假鱼肚的猪皮了。
墨鱼只用四五十斤,每斤价七八毛,同鱿鱼差不多。
珧柱销二十斤上下,十二三毛一斤。
贡鱼干仅销十斤八斤,每斤价二毛。过去可销七八十斤。
大虾销七八十斤,每斤六毛。大虾并不是很大的虾,它的名字又叫“虾米”,不比“潮虾”有四两一个的。
虾壳极小的虾子压扁起来好像虾皮一样,叫做虾壳。销得百多斤。过年过节家家要镶豆腐——把豆腐挖一个口,把猪肉、鱼子、香菇连同虾壳,或更加入些蒜子和韭菜,剁成碎酱塞了进去,叫做镶豆腐。虾壳价每斤一毛多。
蜇皮三毛子一斤,销不大,每年二三十斤。
淡菜大的叫做“蚝鼓”,又叫“西利”。淡菜年销四五十斤,三毛多子一斤。西利本城没有卖。
天青一种海鱼,大的有扇子大一个。本城少卖。
以上盖市到天青各种都是海菜,从潮汕来。
金针菜即黄花,两毛子一斤,年销四五十斤。
云耳销四五十斤,十毛子一斤,光绪年间每斤不过五毛子,涨了一个对倍。梅县来。
香菇销百把斤。冬菇较好,两块零钱一斤。春菇较坏,一块二三毛一斤。本地出产。
冬菜白菜制成罐头,过去走天津来,近来梅县也可以造了。销得百多罐,每罐四毛。
腐竹豆腐皮卷成条子,两毛多钱一斤,销四五十斤。兴宁来。
豆腐霉即腐乳,梅县来。豆腐浆、芋子、面粉三样东西做成,与普通人家用豆腐干做的不同。
胡椒白胡椒,销十把斤,十二毛子一斤,光绪年间不过四毛钱一斤,贵了两倍。乌胡椒,销二三十斤,五六毛子一斤,光绪年间不过两毛多子一斤。都是外国来的。
榄豉把生橄榄煮熟,去核发霉,即成榄豉,寻乌叫榄角,梅县叫榄豉。每年只销得十多斤,每斤价二毛多。
酱油本地做的也有,门岭来的也有。小黄豆子蒸熟,晒得半干,摊开使它上霉,再拿了去煮。煮出来的水加进香料和盐,就成酱油;煮后的豆子就成豆鼓,但这种豆豉是不好的。好豆豉是煮好没有滤去酱油的豆子。豆豉和酱油均以三、六、九月生意较大。豆豉每月销得二三百斤,年销三千多斤,每斤价一毛四。酱油每年销三几百斤,每斤价一毛半。
柿花年销百把块钱,小的三个铜板一个,大的一毛子两个。
红枣黑枣两样年销百零斤,黑枣四毛子一斤,红枣两毛子一斤。
龙眼一年只销十把二十斤。有壳的三毛多子一斤。无壳的叫“元肉”,十毛一斤,药店里才有。
荔枝很少有卖。价和龙眼略同。
杨桃干销得几十斤,四毛子一斤。
从柿花到杨桃干各种均从梅县来。
瓜仁就是瓜子,信丰、门岭都有来,三毛零子一斤,销得二三百斤。
以上三十九种都是水货店的生意。此外,水货店还附带卖洋油和茶油。
水货店中的盛衰兴替,不可不一述其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