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感恩土地,赞美家乡
建土地庙,可没有修桥、铺路、建学校那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王小峰要在柳树林村西头的原土地庙旧址上重建土地庙。消息一传开,很多村民表示不能理解接受。还有人表示怀疑,说王小峰是封建家庭出身,有旧思想,他这么做,是不是要恢复封建迷信?有些和王小峰关系亲近的人私下劝他说:“你在村里修桥、铺路、建学校,全村人举双手拥护赞成,称赞你是义举、善举,为村里干了件大好事。可是,建土地庙大家就有不同看法了,认为是封建迷信思想,有的人还和你的家庭出身挂起钩来。我看,这件事你就不要干了,弄不好,把你前面的功劳都给掩盖了。”王小峰说:“建土地庙怎么是封建迷信呢?像文庙,关帝庙,许多地方不是又重新建设起来了吗?文庙,关帝庙,代表了中国人民对儒家仁爱思想和忠义精神的崇拜和爱戴。建土地庙,敬土地神,表示人民群众对土地的感恩和爱戴。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是我们生命的起源地和保护神,她不避寒暑、灾难,生长千生万物,养育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人民应该对土地怀有敬畏和感恩之心。建设土地庙,就是人民群众这种精神的体现。所以,我要重建土地庙!”
那人又说:“你说的这些都是大道理,看不见,摸不着。村里人最讲实际。你修桥、铺路、建学校,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护,没有一个反对?就因为它实实在在,全村人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你如果钱多得很,就多买些米、面、化肥,送到各家各户,大家保证都拥护赞成。”王小峰说:“这是两码事:修桥、铺路、建学校,群众需要,我必须做,一定要做好,叫大家满意。米、面、化肥,我也可以送。但现实是,现在全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每家每户不再缺一瓢米、一碗面、一袋化肥。我觉得大家现在缺的是精神食粮,是对国家脱贫致富政策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对改革创新精神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信念。要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它是怎么来的?今后向何处去?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怎么去做,才是顺应时代潮流?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精神和信念,长期坚持,念念不忘。这就像深圳街头的拓荒牛塑像,它是深圳人改革创新精神和信念的象征。土地庙建好了,我们就可以经常去拜拜土地神,反思土地的奉献精神,感谢土地的无私馈赠,我们就会永远不忘恩,不忘本。就像人们到了北京,一定要去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听了我一番推心置腹的话,最终那人点点头说:“也许你这么做是对的,只是大家一时还不能理解。”也不知他是否真的理解接受了。
王小峰感到问题严重:人们总是把庙宇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认为建庙宇就是宣传封建迷信。他出身封建家庭,更容易被人们怀疑和误解。怎么办呢?人们不理解就不能接受,即使把土地庙建起来,也会被人民重新打倒,砸烂。一番思考,他有了好办法:请政府干部帮助宣传。因为人民群众最相信人民政府,由政府干部出面帮助宣传,人民群众就会相信,接受。于是他反复多次到村委会、乡政府,甚至县委宣传部、教育局找领导干部说明自己重建土地庙的初衷和用意,苦口婆心,屡屡不倦。
王小峰说,他所以劳神费力捐资建设土地庙,绝不是宣传封建迷信,更不是宣传自己,是要宣传土地对于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以引发人民群众从思想深处对土地的热爱、敬畏、感恩和保护。土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过去和未来,无论什么人,工、农、兵、学、商,从国家领袖到黎民百姓,谁也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广阔的,又是稀缺的,因为它不可再生,用一点就会少一点。中国是人口大国,土地更加显得珍贵,因此更需要珍惜,保护,绝不能随便糟蹋、浪费,否则,千万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没有土地可以耕种、居住了。他所以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