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别作业的音频。点开后,是我最后提交的朗诵作业——但在结尾处,多了一段从未听过的录音。其实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注意到你总在弹幕里分享独特的见解。她的声音比上课时更轻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很感谢这段时间的交流,让我也有了新的思考。录音戛然而止,留下长久的电流杂音。
我握着鼠标的手微微发抖,原来在我以为单向的心动里,也曾有过回应的涟漪。颤抖着新建邮件,我打下一长段文字,想告诉她这些日子的感受,却在点击发送前的最后一刻,将邮件保存为草稿。我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就该停留在师生的界限内,那些隐秘的情愫,还是让它永远沉睡在数字世界里吧。
生活重新回归正轨,可每当路过书店的诗歌区,我总会想起她讲解《飞鸟集》时的样子。某个加班的深夜,手机突然弹出网课平台的推送:知名主播夜晚将举办线上诗歌音乐会,诚邀学员参与。我的手指不受控制地点了进去,预约界面上她的名字旁,挂着一张侧身的剪影照,长发垂落肩头,背景是朦胧的月光。
音乐会当天,我早早地进入直播间。屏幕里的她穿着一袭黑色长裙,面前的钢琴上摆着几支白玫瑰。今晚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特别的诗歌。她的声音依旧温柔,却多了几分舞台上的从容。当她开始朗诵《我愿意是急流》,那句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让我想起我们曾在私信里讨论过的,关于爱情诗中的意象隐喻。
弹幕区热闹非凡,有人问她为什么取夜晚这个名字。她轻轻一笑:因为夜晚是最适合倾听内心的时刻,所有的思绪都会变得格外清晰。我的心跳漏了一拍,这句话像极了我们某次关于诗歌创作灵感的对话。
音乐会结束后,我鼓起勇气发送了一条私信:今晚的朗诵很棒,尤其是《我愿意是急流》,让我有了新的感悟。发送后盯着屏幕许久,就在我以为不会得到回复时,对话框弹出新消息:是你吗真高兴你能来。
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整夜未眠。我们又开始断断续续地聊天,她分享着做主播的日常,我诉说工作中的趣事。但每当话题快要触及更深层次的情感,我们总会默契地转移话题。直到有一天,她发来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个摆满书籍的小书房,窗台上的向日葵开得正好。终于有了自己的小院。她写道。
我盯着照片,想起几个月前我们聊到顾城诗歌时的对话。原来她真的把生活过成了诗里的模样。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许久,最终只回复了一个点赞的表情。有些话,或许不说出口,才是最美好的结局。但我知道,在无数个夜晚,她的声音依然会像月光般,温柔地漫过我的梦境。
第三章:转角处的诗行
入秋后的第一场雨来得猝不及防,我抱着文件冲进写字楼旁的咖啡店躲雨。蒸腾的咖啡香气里,突然听见收银台后方传来熟悉的轻笑:这位先生,您上次说想尝试用《再别康桥》的节奏念菜单,现在还作数吗
抬头的瞬间,玻璃柜折射的暖光里,她穿着米白色针织衫,黑色长发随意挽成低髻,胸前的工牌写着店长:夜晚。咖啡机的嗡鸣声中,我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声,像极了网课最后一节视频课时,她的目光扫过镜头的那一刻。
真巧。我听见自己干涩的声音。她将拉花精致的拿铁推到我面前,奶泡上是朵栩栩如生的玫瑰:其实这家店离你们公司很近,我看过你打卡的写字楼地址。她指尖轻点杯沿的动作,和网课上转动钢笔的习惯如出一辙。
原来我们早已在现实中无数次擦肩而过。她指着墙上的书架,那里陈列着我们曾讨论过的诗集,《飞鸟集》的扉页还夹着干枯的矢车菊标本。每次有客人聊起诗歌,我都忍不住想起你。她忽然低头轻笑,耳尖泛起熟悉的红晕,那个总在弹幕里写超长诗评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