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后各奔东西,谁又能轻易拿出几千块
再贷一笔吧,把这个月先撑过去。
脑海里有个声音在蛊惑。他鬼使神差地下载了新的贷款
APP,填写资料时指尖发抖,当
审核通过,额度
15000
元
的短信发来,他竟有种劫后余生的错觉。钱到账的瞬间就转给了信用卡,可
15000
元扣掉手续费,实际到账
14250
元,还完
3200
元,剩下的
11050
元像杯水车薪,填不满其他平台的窟窿。
这就是以贷养贷的陷阱。小赵后来才明白,每借一笔新贷款,就像在身上缠一道绷带,暂时止住流血,却让伤口在黑暗里溃烂。三个月后,他的欠款从
27
万涨到了
33
万,新增的
6
万都是利息和手续费。有次整理账单,他发现某平台的年化利率高达
35.9%,远超法律保护的范围,可当时借钱心切,根本没细看合同。
催收手段也变本加厉。起初是礼貌的提醒,后来变成凌晨两点的骚扰电话,再后来是群发的侮辱性短信。小赵你就是个老赖
欠债不还全家遭报应
……
这些文字像针一样扎进心里。有次父亲打电话来,犹豫着问:
村里有人说……
你是不是遇到难处了他强装轻松地说
没事
,挂了电话却躲在楼梯间哭了一场。
兼职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小赵白天在人才市场投简历,晚上穿上黄色的外卖服穿梭在城市街头。夏天的暴雨浇透工装,冬天的寒风冻裂手指,他曾在送餐时摔进坑里,膝盖磕出鲜血,爬起来第一时间看餐有没有洒
——
因为差评会扣钱。有次送单到高档小区,保安拦住他盘问,他站在零下五度的室外,看着业主们裹着羊绒大衣从容进出,突然觉得自己像个闯入者,在别人的生活边缘乞讨。
但每笔兼职收入都让他感到一丝踏实。送外卖每晚能挣
150-200
元,周末去工地搬砖每天
300
元,加上偶尔接的设计私活,一个月能攒下
8000
多。他开始做详细的记账本,每笔开销精确到元:早餐
5
元包子、午餐
10
元盒饭、晚餐回家煮面条,烟戒了,酒也戒了,连坐公交都算着投币比扫码便宜
2
毛钱。
有天晚上送完最后一单,小赵坐在马路牙子上数钱,皱巴巴的纸币加起来
187
元。他想起大学时和室友们通宵打游戏,输了的人要请吃烧烤,一顿就花掉好几百。那时觉得钱像流水,现在却把每一分都捏出水来。手机屏幕亮了,是催收短信:最后通牒,明日
12
点前不还款将联系你的紧急联系人。
他攥紧纸币,指甲嵌进肉里,却第一次没有感到恐惧,而是燃起一股狠劲:我一定能还上。
第三章
觉醒:从数字囚徒到战略家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法律咨询。小赵在网上看到有公益律师免费提供债务咨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了电话。电话那头的王律师听完他的情况,第一句话就让他愣住:你知道吗很多网贷平台的利息是违法的,你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