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遥远偏僻的山村里,晨曦初照,鸡犬相闻,生活看似平静却也隐藏着无数的艰辛,因为这个村里实在是太穷了,没有路灯,连路都是黄泥巴,一到下雨天就要遭老罪了,有很多年轻人去了外面就不愿意回来了,留守老人和小孩特别的多。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那清脆的啼哭声,在寂静的山村中回荡。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小女孩露出了狰狞的面容,也好像是在给这个家庭一个警示,因为她是个女孩,在这个思想还较为传统的山村里,女孩的诞生并未得到太多的期待。邻居们投来的目光中,不乏不屑与轻视,他们的笑声并不友好,充斥着鄙夷与嘲笑,在他们眼中,女孩只是家庭的累赘,是一种无用的象征,像这样的家庭生出了女孩是因为他们不配生男孩。可能这也是这个小山村经济落后的一部分原因,他们生于女性胯下却又不承认女性的价值,压迫着女性奴役着女性享受着女性带来的幸福,对女性进行极致的贬低,剥夺女性上学和工作的机会。
然而,在那个破旧却充满温暖的小院里,女孩的家人却不在乎外界的声音,用满心的欢喜迎接了她的到来,他们把这个孩子看作是老天的恩赐。他们是大山里的例外,也是经常受到欺负和白眼的对象,不仅是因为生的是一个女孩,还因为贫苦无依的家庭。父亲瘸了一只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这也导致他很难挣到很多钱,但他的眼神中满是慈爱;母亲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时而清醒时而迷糊,迷糊的时候甚至会把孩子扔到垃圾桶里,可在清醒的瞬间看到女儿,也会露出温柔的笑容;爷爷奶奶已是风烛残年,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头发也如雪般白了,手也难抱起孩子,但他们望着襁褓中的婴儿,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为这个小生命取名为曾悦,那是他们心底最真挚的期盼,希望她的一生都能充满喜悦,远离生活的苦难,不像他们一样,这个破碎的家终于又有了一丝希望与幸福。
曾悦的家庭,就像一艘在风雨中飘摇的破旧小船。父亲因腿疾无法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只能勉强在村里做些零碎的活计,帮着人家收作物,给红白事打杂,帮别人理发,尽管各项收入微薄得可怜,但他努力的干着。母亲的病需要长期服药,那一笔笔药费如同沉重的大山,压得这个家庭喘不过气来,幸好有国家和社会的帮助。爷爷奶奶年事已高,身体也时常病痛缠身,不仅不能帮忙分担,还需要家人的照顾,从小就是父亲一个人撑起了家,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在这样的困境下,读书对于曾悦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尽管有义务教育的政策,但那的学杂费就像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这让曾月的父亲心里万分惭愧。
但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国家的扶贫政策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在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曾悦家被评为了建档立卡户家庭,这一消息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给全家带来了希望。再加上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使得曾悦终于有机会踏入校园的大门。从小就乖巧懂事的曾悦,深知这读书的机会是多么来之不易,那是国家与家人共同为她争取来的珍贵礼物。于是,在学习上她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当别的孩子在课余嬉笑玩耍时,她总是坐在那张破旧的书桌前,认真地书写着每一个字,背诵着每一篇课文。因为她在的家庭,班上没有孩子愿意和她一起玩,甚至有很多小孩会嘲笑她,可她却一点都不去理会,只想努力考出大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让她可以为家里减去负担。她没有办法买资料书,只能从教科书中学习,课本被她翻了一遍又一遍,书页都变得破旧不堪,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她的笔记和心得,她也不会放过任何向老师询问的机会,老师们也愿意尽己所能去帮助她,不仅学习上耐心解答,还会拿自己的的钱为她设立奖学金。所以她一直是班上的第一。
时光匆匆,中考的战火悄然来临。曾悦在考场上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