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宛平增收,只在门摊
劝学、农桑、水利,甚至刑名。哪个不是知县考核的重点项目?又有哪个项目,不需要花钱?!
“啊?李知县,您怎么过来了?”
正在沉思,从何处搞钱,以及如何提振宛平县衙收入的李斌,被耳边传来的声音吓了一跳。
抬头瞧见是李元芳,这才松了口气。
“老夫年事已高,夜不能寐。想着马上就要离开宛平了,心中有些不舍,便出来转转,不想这一转,便转到了汉阳这里。”
“哎,自古离别多伤感。老知县,若是想家了,随时回来就是,下官定扫榻相迎。”
“老夫谢过汉阳小友,不过经此一别,再见不知何年。罢了,不说这些了,老夫看小友这”
李元芳客气地微微躬身,谢过李斌的好意,却并未当真。
李斌也知道,在这车马很慢的年代。这次分别后,两人再见的可能微乎其微。
见到李元芳的目光,投向自己刚写的“宛平县衙工资标准”,李斌笑着解释道:
“正如老知县所想,下官想适时提一提这衙门众人的收入。”
“老知县久厉地方,当知这胥吏盘剥之害。下官欲仿宋制,高薪养廉。”
“高薪可未必能养廉,汉阳小友所想,未免天真了些。”
李元芳微微摇头,在面对李斌这个初入仕途的新知县时,情不自禁地就带上了些许前辈般的说教。
然而,李斌却没有给李元芳开口的机会:
“高薪未必能养廉不假,但却可让下官调的动这些经年老吏不是?”
“老知县当知下官此番,临危受命所为何事。”
“想要澄清南城之乱,无非一抚一剿。无论抚、剿,下官都需要人手相助。若不能令宛平各班听令行事,若是放任这班老吏欺上瞒下,只怕下官这知县,也做不长久。”
“所以你就想了这么个法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李元芳听着李斌的诡辩,眼皮有些抽动。
甚至看着李斌那张年轻的面孔,李元芳更有一种抽出鞋底,好好教育教育这狂勃小辈的冲动。
固然,收不了县衙人心,仅靠行政职位上的命令,是能驱动这些衙役干活。但这帮油滑老吏在面对性情未知的新知县时,那习惯性明哲保身、暂且观望的想法,也会令他们在执行新知县命令时,有所保留,不尽全力。
可这,是你单纯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吗?
或者说,这钱,你打算从哪里抠出来?
“老夫姑且不论你这谬论对错,就问你,这钱从何来?加赋百姓?还是横征暴敛?!”
“加赋百姓有个屁用,就是加收一万两,九千两都落不到我宛平口袋。”
听着李元芳那颇为传统的增收论调,在持续性的财政压抑下,李斌有点没收住自己的脾气,当即答道:
“门摊!这才是我宛平该重点征收的税!”
“老知县若是不急着离京,明日,下官便叫你看一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