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简上不仅有精确的地形测绘,更附有用算筹推演的攻防策略。陈傅良趁热打铁:商贾安则百姓安,百姓安则社稷安。大人若采纳此策,学生愿亲率乡勇驻守龙湾!
当夜,陈傅良在书房独坐至天明。案头摆着未写完的策论《论东南海防》,烛泪凝结成霜。窗外,瓯江潮水依旧奔涌,却不知明日的江面,是否会因这卷竹简而改变。
3
临安风云
淳熙五年,陈傅良以明经科进士身份踏入临安城。御街的繁华让他目不暇接,但最吸引他的,是太学藏书阁里那些从未见过的典籍。
傅良兄,今日枢密院有场大辩论,去不去看热闹同科进士吕祖谦笑着拍他肩膀,主战派与主和派又要吵翻天了。
陈傅良将手中的《历代兵制》塞进袖中。自从来到临安,他每日穿梭于史馆与朝堂之间,发现朝廷虽养兵百万,却连最基本的军籍都混乱不堪。
枢密院议事厅内,气氛剑拔弩张。宰相王淮正慢条斯理地喝茶:议和乃祖宗成法,兴兵只会劳民伤财。话音未落,陈傅良突然从后排站起:敢问丞相,可知三衙禁军中有多少老弱病残
满堂皆惊。陈傅良展开一卷泛黄的兵籍册:这是我暗访二十个军营所得,半数士兵年逾五十,器械锈蚀不堪。如此军队,谈何守土
王淮脸色阴沉下来:书生纸上谈兵!你既说得轻巧,可有良策
有!陈傅良取出精心撰写的《兵制改革十策》,裁汰冗兵,推行保甲;设立武学堂,选拔将才;更重要的是——他目光扫过满堂大臣,兵贵精而不贵多,需将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
data-faype=pay_tag>
散朝后,吕祖谦拉住他:傅良,你这是公然打宰相的脸!陈傅良却望着宫墙外的西湖,水面上画舫笙歌依旧:若无人直言,南宋何时才能收复故土
不久后,陈傅良的《历代兵制》刊行,书中直指宋朝兵制弊端,在朝野引起轩然大波。连太上皇赵构都派人索要抄本。然而,赞誉背后是暗流涌动——某日清晨,他发现自家门前被人泼满粪水,书卷上还贴着乱政书生的骂名。
林文远从永嘉来信,说龙湾港的水寨建成后再未遭劫。陈傅良握着信纸,在书房写下:天下之事,行之贵力,言之贵实。窗外春雨如丝,打湿了案头未干的墨迹。
4
事功之道
绍熙元年,陈傅良升任秘书少监,得以接触更多朝廷机密。某日,他在整理档案时,发现一份令人震惊的奏折——朝廷每年耗费巨资养马,实际可用战马却不足万匹。
傅良,这是枢密院的忌讳,你莫要插手。好友叶适劝道。但陈傅良想起在永嘉见过的战马,骨瘦如柴,连拉犁都吃力。
深夜,他潜入太仆寺马厩。月光下,饲养员偷偷将本该喂马的粮草卖给米商,病弱的马匹在角落里发出哀鸣。陈傅良浑身发抖,掏出火折点燃随身携带的油纸伞——这是他与学生约定的信号。
次日,二十余名太学生举着写有马政腐败的旗帜聚集在宫门外。陈傅良站在人群中,看着禁军如临大敌地包围过来。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让开!这是我永嘉的学生!
竟是八十岁高龄的郑景望。老夫子拄着拐杖分开人群,浑浊的眼中闪着泪光:傅良,当年在江心书院,你问我兵法的意义......他转向禁军统领,今日,这就是答案!
此事最终惊动了宋光宗。在陈傅良等人的坚持下,朝廷成立马政改革小组。陈傅良亲自拟定方案:将部分官马牧场改为民间经营,以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朝廷按质收购。
改革推行半年,江淮地区的战马数量翻了一番。但陈傅良也因此得罪了太多权贵。某日,他收到匿名信,信中画着一把滴血的剑,直指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