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瓯江笔锋》
1
江畔求学
十七年的深秋,瓯江江面笼罩着一层薄雾,潮水拍打着永嘉郡的堤岸。十二岁的陈傅良背着竹制书篓,赤脚踏过青石板路,朝着江心屿上的书院跑去。清晨的露水打湿了他粗布长衫的下摆,却掩不住少年眼中跃动的光芒。
傅良,等等我!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同村的林文远抱着几卷竹简追上来,额角还沾着草屑,今早渡口有商船靠岸,说书人讲了岳武穆郾城大捷的故事,你可听说了
陈傅良脚步一顿,目光投向江心那座葱郁的岛屿。书院飞檐上的铜铃在风中轻响,恍惚间竟与记忆里母亲哼唱的童谣重叠。七年前金兵南下,父亲为护粮船战死江心,母亲带着他从瑞安逃至永嘉,临终前将刻着学以致用的檀木戒尺塞进他掌心。
文远,先生说今日要讲《孙子兵法》。陈傅良攥紧腰间的戒尺,兵法不是用来听故事的。
江心书院的夫子郑景望正在廊下踱步,灰白的胡须随江风飘动。他看着这群赤脚渡江求学的少年,目光在陈傅良身上多停留了片刻——这个总爱追问为何的学生,前日竟在课堂上质疑《周礼》与民生的脱节。
尔等可知,为何永嘉商贾云集却屡遭海寇侵扰郑景望突然发问,手中竹杖重重敲在青石上,兵者,国之大事。但空谈阵法不如直面现实!
陈傅良心跳骤然加快。他想起上个月,邻村渔船被海匪洗劫,老渔夫抱着溺亡的孙子在渡口痛哭的模样。举起手时,袖口滑落露出半截戒尺:先生,可否将兵法与瓯江防务结合讲授
课堂顿时寂静。郑景望抚须大笑,眼中泛起微光:好!从今日起,尔等不仅要读兵书,更要随我勘察江岸!
暮色降临时,陈傅良蹲在滩涂上记录地形。潮水漫过脚踝,在沙地上勾勒出蜿蜒的线条。他忽然抓起木炭,在竹简背面疾书:永嘉之险,不在山而在水。若以水寨分驻要害,辅以商船为饵......
林文远凑过来,却被他挥开:别碰!这是写给先生的策论。少年的字迹带着未脱的稚气,却字字透着灼人的热意。江风卷起他单薄的衣襟,远处渔火渐次亮起,宛如繁星坠入江心。
2
寒窗砺剑
乾道元年,二十三岁的陈傅良已在永嘉文坛崭露头角。每逢朔望,郡学的讲经堂便挤满慕名而来的学子,连临安的书商都专程渡江求购他批注的《资治通鉴》。
这日午后,陈傅良正在整理新得的《武经总要》,忽听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林文远浑身湿透闯进来,斗笠上还滴着雨水:傅良!海匪又在龙湾港烧杀,县令竟说......他猛地压低声音,说商贾遭劫是天道循环!
竹笔啪地折断在砚台上。陈傅良抓起斗笠冲进雨幕,泥泞的街道上,难民们抱着仅存的家当踉跄奔逃。一个小女孩的木梳掉在他脚边,齿间还缠着几缕带血的发丝。
县衙公堂上,县令正悠闲地把玩着青瓷茶盏。陈公子又来谈兵他皮笑肉不笑,商贾逐利,遭劫也是咎由自取。
大人可知,永嘉商税占朝廷岁入三成陈傅良掀开被雨水浸透的衣襟,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札记,去年海匪劫掠商船十七艘,损失绸缎三千匹、瓷器五千件!若不设防,恐动摇国本!
话音未落,门外突然传来喧哗。十几个渔民浑身是血闯进来,为首老者举起断桨:青天大老爷!海匪连渔船都不放过啊!县令脸色骤变,抓起惊堂木拍案:大胆刁民!竟敢扰乱公堂......
够了!陈傅良跨步上前,将一卷竹简重重拍在案上,这是我与同窗耗时三月绘制的《瓯江防务图》,从磐石卫到飞云江,何处可设瞭望塔,何处能藏战船,皆有详细标注!
县令抓起竹简翻看,手突然颤抖起来。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