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祖母出食谱,洛阳纸贵时
头边的东西,也配登大雅之堂?让人笑话。

    ”“奶奶,时代不同了!”谢砚秋语速加快,条理清晰,“您看,您随便几句话,就引得全国讨论。

    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人,追求的就是这份‘真’!您是真懂,真吃过见过!大家爱听真话,更想学真本事!您那‘火候差三分’、‘香料喧宾夺主’,外行听着是毒舌,内行听着就是金科玉律!这是您几十年的功力!是咱谢家压箱底的宝贝!写成书,就是给后人留一盏指路的灯!再说,”她狡黠地一笑,放低了声音,“您就不想气气那些‘徒有其表’的馆子?让天下人知道,什么才叫‘珍馐’?”祖母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指,无意识地捻了捻衣袖。

    她浑浊却依然锐利的目光扫过满含期待的儿孙,又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深宅大院里忙碌的灶台,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在烟熏火燎中一遍遍尝试、琢磨的身影。

    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味觉记忆、那些凝聚着智慧与心血的技法……真的只能带进棺材里吗?一丝极其复杂的光在她眼底闪过,有对过往的追忆,有对“下厨之道”被轻视的微愠,更有一种被儿孙们如此珍视、如此恳切请求的触动。

    良久,她几不可察地颔首,从鼻腔里发出一声短促的:“嗯。

    ”---一场前所未有的“谢府美食文化抢救性挖掘工程”就此启动。

    核心阵地设在谢家如今那宽敞明亮、中西合璧的大厨房。

    这里既有最先进的嵌入式烤箱、多眼灶台,也特意保留了传统的土灶大锅,角落里还堆着谢镇山从郊区老农家淘换来的老式砂锅、瓦罐。

    祖母端坐在特意搬来的太师椅上,面前放着谢明远带来的专业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

    她像一位坐镇中军帐的老帅,气度沉凝。

    柳氏亲自充当助手,负责准备祖母点名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食材和调料——有些是市面上难寻的古早品种,有些甚至需要托人从特定产地空运而来。

    “先说这‘佛跳墙’,”祖母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穿透时光的力量,“名头唬人,实则功夫在‘吊汤’二字。

    取三年以上老母鸡、金华火腿肘子、瑶柱、鲍鱼边角料……”她报出的食材清单听得谢明远手指在键盘上飞舞,额角微微见汗。

    “汤头须用陶瓮,松木文火,煨足十二时辰。

    火候,”她顿了顿,眼神锐利,“是活物!大了,汤浊;小了,味薄。

    要像熬鹰,不急不躁,看住瓮口那缕气,细而绵长不断,方为上乘。

    ”谢明远飞速记录,同时在文档里用红色字体标注:“火候控制——关键难点!需详细量化描述?但祖母强调‘感觉’…”谢砚秋则在一旁,拿着笔记本飞快记录着更重要的东西——祖母那信手拈来、却又鞭辟入里的“毒舌”点评背后的逻辑,以及那些散落在讲述中的、充满烟火气的智慧金句。

    当祖母讲到一道宫廷失传的点心“酥琼叶”时,谢明远遇到了难题:“祖母,这‘酥油二两,细面半斤,饴糖适量,以温水和之’……‘适量’是多少?‘温水’具体温度几何?现代烘焙讲究精确克数和温度。

    ”祖母瞥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点“朽木不可雕”的意味:“手便是秤!面吸水性不同,油温高低有别,岂能一概而论?和面时看手感,三光——面光、手光、盆光!油温?撒点面粉进去,如雪落无声,油温便正合适!这都要写进书里?那做饭的岂不成了提线木偶?”她顿了顿,哼了一声,“写:全凭厨者之心,体察食材之性。

    ”谢明远被噎得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兴奋的光!对!精髓就在于此!不是冰冷的配方,而是活的经验和感知!他立刻在文档里加入大段注释,强调“手感”、“观察”、“经验积累”的重要性,将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带着古人穿回现代简介 >带着古人穿回现代目录 > 第四十一章:祖母出食谱,洛阳纸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