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进士科考梦,公考路艰辛
些数量关系、逻辑推理、资料分析,看似刁钻,实则训练的是在庞杂信息中快速捕捉关键、高效运算、精准判断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治理中处理海量信息、科学决策的基础!而常识判断,更是要求你对此世之政治、经济、法律、科技、人文有基本的了解。
为官者,若连自己所处的时代都不甚了了,如何能‘为生民立命’?”谢砚秋的话语,如同拨开迷雾的清风,让谢明远混乱的思绪为之一清。
他眼中的迷茫并未完全散去,但多了一丝思考的光芒。
“哥,科举取士,考的亦是策论时务,看的是你对朝局民生的见解与对策。
形式虽变,但核心——选拔具备治理能力的人才——这一点,古今中外,从未改变。
”谢砚秋的语气变得郑重,“你觉得它流于技巧,只为编制。
可你想过没有,正是这看似残酷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标准化的考试流程,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相对的公平!它不问出身,不看门第(至少在笔试阶段),只凭真才实学!这不正是打破门阀、唯才是举的另一种实现吗?比起古代科举受制于考官喜好、门生故旧、甚至地域平衡的种种弊端,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谢明远身躯一震!公平!唯才是举!这两个词如同惊雷,在他心中炸响!他想起古代科举,虽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佳话,但寒门难出贵子、舞弊成风、地域倾轧更是常态。
而眼前这冰冷的考试机器,至少在入口处,给了所有人一个相对公平的!他追求的出仕为民,若连一个公平竞争的门槛都无,又从何谈起?“我…我明白了。
”谢明远的声音有些沙哑,眼神却锐利起来,“非是此路不通,而是我…尚未得其法,未明其神。
”“正是此理!”谢砚秋眼中露出赞许,“哥,你腹有锦绣,根基深厚,这是你最大的优势!你所缺的,只是适应这个时代的‘器’与‘术’。
”她拿起手机,迅速操作了几下,“行测的速算技巧、图形规律、高频常识,这些是‘术’,需要时间积累和刻意练习。
申论的现代语感、政策理解、务实文风,这些是‘器’,需要你放下身段,去观察,去学习,去模仿。
但这‘器’与‘术’之下,支撑它们的‘道’——那份为民之心,那份明辨之智,那份济世之才——才是根本!而这,恰恰是你最不缺的!”她将手机屏幕转向谢明远,上面是她搜索到的一份资料:“你看这个岗位,s市某区政策研究室的‘政策研究员(古代政治制度研究方向)’(或‘地方志编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类似岗位)。
要求:扎实的古代政治制度史功底,优秀的文献研究能力,良好的现代公文写作能力,能将古代治理智慧与现代实践相结合。
这不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吗?而且,这类岗位往往对‘学历’的要求更看重实际能力和专业匹配度,你的‘同等学力’认证加上你无可争议的史学功底,完全够格报考!”谢明远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那个岗位要求上,尤其是最后一句——“将古代治理智慧与现代实践相结合”!他心中那盏几乎熄灭的灯,骤然被点亮了!是啊!他为何要妄自菲薄,用自己的短处去硬拼别人的长处?他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将自己的核心优势——那份跨越千年的深厚学养和政治智慧,融入到这个时代的治理需求中去!“师爷…幕僚…”他无意识地喃喃自语,眼中精光闪烁,“对!运筹帷幄,参赞机要!此非前台显赫之位,却是实务之根基!若能将我所通晓的历代得失、治乱之由、安民之策,化为今日政策制定之他山之石…这岂非一条可行之道?一条既能实现抱负,又能避开我不擅之处的…康庄大道?!”思路豁然开朗!心中的郁结和迷茫瞬间被一种拨云见日的兴奋所取代!他不再是那个被困在题海中、与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