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进士科考梦,公考路艰辛
,丙离终点还有多少米?”“一个水池有进水管和出水管。
单开进水管时可将空池注满,单开出水管12小时可将满池水放完。
现在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问多少小时可将空池注满?”“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图形推理题,一堆三角形、圆形、方块,箭头乱飞]”谢明远盯着这些题目,额角青筋隐隐跳动。
他精通的是《九章算术》,算的是田亩赋税、粟米交换、工程营造。
这“百米赛跑”、“水池注水”、“图形找茬”…是何方妖术?他耐着性子,试图用自己精深的算学功底去解。
设未知数,列方程,推演半天,终于得出一个答案,翻到后面一对解析——错了!解析里用的是一种叫“比例法”或“赋值法”的捷径,三两下就得出了正确答案,看得他目瞪口呆,继而xiong闷气短。
这还不是最难的。
常识判断部分更是让他如坠五里雾中:“下列哪种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
a昼夜交替
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c四季更替
d物体水平运动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我国现行宪法是哪一年颁布施行的?”“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楚汉相争无关?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约法三章
d项庄舞剑”四季更替与地球自转无关?谢明远懵了,他记得明明有关!楚汉相争的典故他烂熟于心,可这“现行宪法”是哪朝哪代的东西?他完全没听说过!挫败感如同冰冷的潮水,一波波冲击着他。
他引以为傲的学识,在这个名为“行测”的怪兽面前,显得如此笨拙、过时,甚至可笑。
那些解题技巧、速算方法、常识积累,都需要经年累月的针对性训练和记忆,绝非他这半路出家的古人一朝一夕可以掌握。
更可怕的是那紧迫的时间!120分钟要做完130多道题,平均每题不到一分钟!这哪里是考学识?分明是考手速和反应!他强压着烦躁,翻开《申论》。
这名字听起来亲切些,类似策论。
然而,材料更是让他头皮发麻:“给定材料:围绕‘网红经济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与赋能’展开论述…”“给定材料:分析‘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平衡困境’…”“给定材料:探讨‘算法推荐技术对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及治理路径’…”网红经济?算法推荐?信息茧房?这些词汇如同来自异域的符咒。
材料中充斥着各种数据图表、专家观点、网络热词、政策文件摘要。
要求他“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最后还要写一篇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规范、思想深刻的议论文!谢明远试图调动他写奏疏、作策论的经验。
他铺开稿纸,提笔欲写“臣闻…”,随即颓然放下。
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精准地“概括”这些现代社会的复杂症结,更遑论提出符合当下国情的“对策”。
他引经据典写出的建议,诸如“当效仿古之良吏,重农抑商,教化万民,则网红之弊自消”,恐怕只会被阅卷官视为迂腐笑谈。
他打开粉笔app,想看看“上岸”前辈的经验分享。
满屏都是:“行测刷题破万道,速度正确率双飞!”“申论金句模板背熟,大作文直接套用保二类文!”“常识靠蒙,数量靠猜,资料分析是爹!”“考公不异地,异地不乡镇!”“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这些充满焦虑、功利甚至戏谑的“经验”,像一根根细针,扎在谢明远那颗饱读圣贤书、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