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南方的雨,总像不甘心的债,落在屋瓦、墙根、人心上,连着下了七天。那天清晨,天还没亮透,我穿着一双湿透的解放鞋,站在祖屋门口,看着对面新盖起的楼房一层层涨高,而我家的屋檐,被雨水泡塌了一块,泥和灰掉进我碗里的稀饭。

    我没吭声,只低头把碗喝干,咽下那点混着沙的粮食。因为我知道,从这一顿开始,我欠的,不只是这顿饭,而是这座房子,这个家,还有我自己一口喘气的尊严。

    1

    屋脊青苔

    父亲去世后,这栋三十多年的老屋就只剩下我和母亲住。红砖墙被雨水泡得一块块泛白,屋脊上爬满了青苔。每年都有人说这房子撑不了几年,可它还是硬撑着我们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

    我大学学的是建筑,四年书念得不赖,设计图会画,预算会算,实地调研也干得来。可毕业那年,碰上疫情,单位拖薪,我硬撑了一年多,最后一纸裁员通知把我撵了出来。找了几处工地,都说人满了,我也认了,只要有活干,搬砖都行。可后来才明白,有时候不是你不够好,是你根本不在名单上。

    沉子啊,明天别去了,听说镇里要来人量地皮了。母亲声音有些发颤,手里还攥着一张红纸通知。

    我接过来一看,棚户区试点改造计划几个黑字印得铿锵,却没我家的门牌号。

    怎么没我们我下意识皱眉。

    说是你爸当年建这屋子没报建,不合法。母亲咽了口唾沫,像是怕我问下去。

    可我偏要问。

    我带着父亲留下的一本老笔记本,走进了镇建设局的大楼。玻璃门后冷气直打,我站在排队窗口后,看着墙上贴着整整一张征迁图纸,熟悉又陌生。

    我仔细找我们家的地基位置,却发现那块地上是空白的,像是一块被人故意抹去的记忆。

    同志,这张图是不是漏了一家

    工作人员头也没抬:有问题找村委,我们只做汇总图。

    我压着火气,那你汇总的,是谁给你材料

    你这问题,我可答不了。

    我知道自己不会从这张图纸里讨到什么真相。但我不甘心。

    我翻开笔记本,是父亲当年画下的施工草图,用红蓝铅笔一笔一笔划出来的线条,虽然简单,却比这张规范图更能讲明白这里的排水、负重、梁柱结构。

    这屋子,是他一点一点垒起来的。不是某个村干部拍脑袋画出来的,也不是哪家建筑公司从上头批的。

    走出建设局,我的脚步有点虚,但脑子反而越来越清明。

    晚上雨停了一会儿,我站在屋顶,用手机拍下整片旧城区的俯瞰角度。密密麻麻的砖瓦房,被两三栋商品楼夹着,像一块被卡在牙缝里的碎骨头,没人敢动,也没人能咽下。

    第二天我找上村委主任林洪。他年纪不大,穿得体面,笑得虚伪。

    苏沉啊,你这屋子说实话,当年就没报上名,现在要整改,也不是我个人说了算。

    那我能不能提个方案我递上父亲的图纸,就算不归类为合法建设,我愿意重新测绘、规划,把这块地纳入社区基础建设中试点,做民建自主样板。

    林洪看了我一眼,像是听见了笑话。他摆摆手,小苏,听哥一句,外面那些事你也接触过,就别给自己找麻烦了。这种事,上面拍板,你就是再画一百张图也没用。

    我没说话。

    走出村委会,我脑子里只剩下父亲对我说的那句话:图纸是死的,人是活的。你要是不服,就拿出能叫人闭嘴的真本事。

    那一夜,我没合眼。母亲在屋里翻找旧照片,我在工棚外搭了张破桌子,借着灯泡光,一个人把那张图纸复刻进了电脑里。每一道梁,每一口井,甚至连雨水排走的路线,我都重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一砖一瓦挣出来的光简介 >一砖一瓦挣出来的光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