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需要证明每个故事都是纯净水。
我只需要守住一件事——说真话的人,不该被第一刀刺死。
第十章:你配吗
与晨溪心理康复中心的合作洽谈,源自一次志愿者群的转发。
那是沪西最早成立的女性精神恢复组织之一,十余年来接待过逾千名焦虑、产后抑郁、自我厌弃与家庭暴力创伤的女性,每月会安排一次倾听小组。
而池漾提出的建议是:
将《告白》项目的线下延伸版植入小组活动,让受助者以自我影像叙述的方式缓慢重建关系意识,第一期她亲自担任讲述主持人。
这不是宣传片。她对中心负责人说,我来不是拍素材,是陪她们讲一次自己。
负责人是个50岁左右的心理咨询师林苇,冷静严谨:这件事不只是技术问题。池小姐,你的名气,可能也是压力。
她点头:我明白,所以我先不带镜头,只做人。
第一次会面在周五下午。
屋子里十几位女性,年龄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年近五十的职场中层,有人神情憔悴,有人低头沉默。池漾站在门口,没提过一句我是谁。
直到自我介绍环节结束,她才轻声开口:
我叫池漾,做过六年‘假情侣’视频,后来做了个节目叫《告白》。
空气一瞬间冻结。
一位30岁出头的短发女子冷笑一声:所以你是那个池漾
池漾望着她:如果你指的是那个让人分不清演戏和真话的女人,是。
那人毫不避讳:你就是个把恋爱炒成金子卖的人,你来讲‘真实’你配吗
空气骤冷。
她没有反驳,只是轻轻问了一句:
你今天来,是想讲真话的吗
那女人顿了两秒,倔强回头:不想说,至少不是对你说。
当晚,康复中心临时中止了她的参与资格。
林苇单独约她喝茶,话语不带起伏:我们不能让受助者觉得安全边界被模糊了。池小姐,你的背景和方式……对她们太锋利了。
池漾点点头,喝了口茶,却忽然问了句:
你相信一个人能脱下标签,重新开始吗
林苇叹了口气:我相信,但前提是——她不急于证明自己。
她走出中心时,天刚下雨。
街头斑驳、树影颤动,她一个人撑着伞走在风里,心里只有一个反问在回响:
我真的不配吗
她忽然明白,这场从线上走到线下的转型,比任何炒作、热搜、镜头都更难——
它要求你真正清空自己,不是洗白,而是归零。
而人们最不能容忍的,不是你曾错过、曾说谎、曾爱错人。
是你明明不完美,却还想为别人做点什么。
三天后,她收到一封纸质信件,寄件人是那天对她冷言的短发女人。
信只有一段话:
那天我说你不配,其实我是在说我自己。我嫉妒你能讲出来。我连看自己都做不到。
如果你还愿意回来,我想试试说一次——在你面前说。
池漾读完那封信,眼眶湿了。
她没有回邮件,只是悄悄换了微信头像,改成了那天那位女孩的影子剪影。
而《告白》系列线下版,启动了第零期。
她不再是主角。
她是那盏灯,照着别人开口的路。
第十一章:选择不变现的自由
你疯了吗
邢洛把笔记本啪地一声合上,站起来。
你现在拥有的是全国热度最高的女性纪实内容IP——我们手里握着五家平台的邀约,两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