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招多少人方凌问道。
先招15个,主要是技术和运营岗位。
这个消息让方凌既高兴又担心。
高兴的是公司终于走出了困境,开始重新扩张。
担心的是,现有员工会怎么看待这件事
三个月前刚裁了19个人,现在又要招15个人,这种反差会不会引起员工的不满
会后,方凌把这个担心告诉了王总。
我理解你的担心,王总说,但这是正常的商业规律。业务下滑时收缩,业务增长时扩张。
但员工可能不会这么理性地看待问题。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方凌想了想:我建议先从内部提拔和调整开始,让现有员工承担更多责任,享受更好待遇。然后再逐步引入新人。
好主意,就这么办。
下午,方凌召集了产品团队开会。
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他看着大家期待的眼神,公司业务增长很快,需要扩充团队。
大家的反应有些复杂,既高兴又困惑。
方总,这是不是说明我们之前的裁员是错误的小林直接问出了大家的疑问。
这个问题很尖锐,但也很现实。
不是的,方凌认真地回答,三个月前的裁员是必要的,它帮助我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也让团队变得更有效率。
现在的招聘是基于新的业务增长,性质完全不同。
那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会受到什么影响吗陈晨问道。
影响是正面的,方凌拿出一份文件,首先,所有人的薪资将再次上调20%。其次,会有新的晋升机会。最后,工作压力会有所缓解。
这些好消息让大家的情绪明显好转。
那新招的人会不会比我们待遇还好
不会,我们遵循同岗同薪的原则,而且老员工在晋升和培训机会上会有优先权。
散会后,陈晨留下来和方凌单独聊了聊。
方总,这几个月真的很不容易。
确实,但我们挺过来了。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当初没有裁员,公司会怎么样
这个假设性的问题让方凌沉思。
可能会更早倒闭吧,他说,当时的财务状况确实撑不下去了。
那些被裁的人呢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我了解过一些,大部分都找到了新工作,有几个还找到了更好的机会。
比如李明,现在在一家创业公司做产品经理,薪资比之前还高。
张伟去了一家设计公司,发挥空间更大。
刘小雅...不对,刘小雅没有被裁,她现在是我们的数据分析主管。
陈晨笑了:是啊,小雅的变化最大。当初谁能想到她会成长得这么快
这就是危机的价值,它能激发人的潜力。
一周后,招聘工作正式启动。
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应聘者都提到了公司的裁员事件。
我听说你们三个月前刚裁员,现在又招人,是不是管理有问题一个面试者直接质疑。
面对这种质疑,方凌学会了用数据说话。
我们可以看看公司最近三个月的业绩变化,他拿出一份报告,客户满意度提升了15%,项目完成效率提升了25%,营收增长了40%。
这说明我们的裁员是成功的,提高了团队效率。现在的招聘是基于业务增长的需要,完全不同的逻辑。
大部分面试者听了这个解释都表示理解和认可。
甚至有人说:能在困难时期做出果断决策,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管理者。
两周后,15个新员工全部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