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店里多了张照片——卢主任母亲坐在病床上吃粉的笑脸。而卢主任呢,依然经常来吃粉,只不过不再需要打包了。
有时候,最简单的食物能连接最珍贵的人情。在这条即将焕然一新的老街上,一碗米粉的香气依旧每天清晨准时飘起,温暖着每一个过路人的胃和心。
---
清晨五点半,天还蒙蒙亮,城中村的窄巷里已经飘起了炊烟。胖嫂米粉店门口,五十岁的胖嫂正用长柄勺搅动着大锅里翻滚的骨头汤。墙上那幅褪色的老照片里,年轻的胖嫂和丈夫站在新开的店门前笑靥如花,照片一角还粘着二十年前的老日历。
阿强,把酸豆角再切细些!胖嫂头也不回地喊道。她不用看钟,凭三十年的生物钟就知道该做什么。门口那块被食客鞋底磨出凹痕的青石板,柜台边被无数胳膊肘蹭得发亮的木纹,都在诉说着这家店的岁月。
六点整,卷帘门拉开时,排在第一个的修车行张师傅照例要了三两牛肉粉。他指着墙上新添的照片笑道:胖嫂,这张拍得好!就是卢主任他妈太瘦了。照片里,病床上的老太太捧着一碗米粉笑得灿烂。
可不是嘛,胖嫂舀着高汤,老人家现在好多了,上周还让卢主任扶着来店里坐呢。她动作娴熟地撒上一把香菜,你们是不知道,当年卢主任才这么高——她比划着柜台高度,他妈妈总给他点清汤粉,怕辣着。
排队的老顾客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记忆中的小店。开杂货铺的李婶记得九八年发大水时,胖嫂把米粉送给被困的街坊;退休教师王伯说他带过的学生都吃过这里的早餐;就连送快递的小哥都插嘴说全城就这家店给快递员打八折。
这天卢主任来吃粉时,胖嫂注意到他多看了几眼墙上的老照片。这是1993年开的业,胖嫂擦着手解释,那会儿这巷子还是泥巴路呢。她指着照片角落,你看这个自行车,是老王修车铺的第一批货,现在他儿子都开上汽车4S店了。
卢主任放下筷子,突然问:胖嫂,您觉得这家店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味道啊!胖嫂不假思索。但当她看到卢主任认真的表情,又想了想:可能...是记得每个人爱吃啥吧。张师傅要多辣,李婶不要葱,王伯要软一点的粉...她的目光扫过斑驳的墙面,这三十年,街坊们来了又走,可这碗粉的味道没变。
当晚街道办会议室,卢主任把一叠照片铺在桌上。除了规划图纸,还有胖嫂店里各种细节:磨出包浆的筷子筒、手写的价目表、墙上的老照片。他用带着广西口音的普通话说道:各位领导,拆迁不能一刀切。像胖嫂米粉这样的老店,是社区的活档案。
他翻开调研报告:我们统计过,这家店承载着周边居民78%的早点需求,见证了三代人的成长。它不仅是餐饮点,更是情感纽带。投影仪亮起,显示着老街坊们的访谈视频,每个人都在讲述与这家店有关的故事。
一周后,拆迁方案调整公示贴在店门口。胖嫂眯着眼读公告时,卢主任走过来解释:新方案会保留您这栋楼,改造成传统美食展示店。不过...他指着墙角的裂缝,得先做结构加固。
施工队进场那天,街坊们都来帮忙搬东西。张师傅借来货车运桌椅,李婶帮着打包调料罐,连九十岁的陈奶奶都拄着拐杖来指挥:那个搪瓷盆要轻拿轻放,跟我岁数差不多大咧!
三个月后,焕然一新的店铺重新开张。原来的砖墙变成了明亮的落地窗,但老照片被精心装裱在入口处;不锈钢灶台取代了柴火灶,可那口熬汤的老铁锅经过专家鉴定后被保留下来。最让胖嫂高兴的是,原来被油烟熏黑的木招牌经过修复,现在高悬在新门头上,她丈夫当年亲手写的胖嫂米粉四个字清晰如初。
开业当天,卢主任扶着康复的母亲来剪彩。老太太尝了口新做的米粉,眼睛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