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电机,通过Arduino控制器接收MIDI信号。程晨指着模型底部复杂的电路,不过这只是雏形,最终版会更精致。

    俞婉清突然意识到,程晨不仅是个音乐天才,在建筑和工程方面同样出色。她第一次认真打量这个工作室——墙上贴满了建筑草图,桌上散落着各种模型材料,角落里甚至有一台3D打印机正在工作。整个空间杂乱却充满创造力,就像程晨本人一样。

    我准备了音乐部分的方案。她打开笔记本电脑,展示了几种不同的互动模式设计,我们可以设置三个层次:单音触发基础变化,和弦触发中级变化,完整旋律触发整体变形。

    程晨凑近屏幕,他身上有淡淡的木质调香水味,混合着咖啡的苦涩气息。这个分类很聪明。他指着屏幕上的一段代码,但延迟时间设置得太长,会影响互动体验。

    这是为了给观众思考时间。

    音乐是即时的艺术,思考应该在结束后,而不是过程中。程晨反驳道。

    两人又陷入了熟悉的争论,但这一次,火药味少了许多,更多是专业上的探讨。时间在激烈的讨论中流逝,等他们意识到时,窗外已经华灯初上。

    我们得加快进度了。程晨看了看表,下周末能把音乐编程部分完成吗

    俞婉清点点头:我可以。

    那下周见。程晨送她到门口,突然问,为什么是《雨滴前奏曲》

    俞婉清停下脚步,没有回头:因为它听起来像眼泪落在琴键上的声音。

    接下来的两周,他们几乎每天都泡在工作室。俞婉清惊讶地发现,程晨工作起来完全不像平时那样散漫,而是异常专注和严谨。有一次她凌晨三点发短信询问一个技术细节,没想到程晨秒回,原来他也在熬夜修改模型。

    项目截止日前夜,他们通宵进行最后调试。凌晨四点,俞婉清趴在桌上小憩,醒来时发现自己肩上披着程晨的外套,而他正在微调模型的最后几个部件,眼睛里布满血丝却闪着兴奋的光。

    完成了。程晨伸了个懒腰,要试试最终效果吗

    俞婉清坐到电子琴前,弹奏起《雨滴前奏曲》的完整版。模型随着音乐变幻形态,从最初的规整几何体逐渐舒展为流畅的有机形态,最后又回归平静。整个过程中,LED灯光在模型内部流转,如同音乐中流淌的情感。

    完美。俞婉清轻声说。

    程晨微笑:我们给这个作品起个名字吧。

    《听见形状》如何俞婉清提议。

    《听见形状》...程晨重复了一遍,我喜欢。

    项目展示当天,他们的作品成为全场焦点。评委们对音乐与建筑的创新结合赞不绝口,甚至提议将作品推荐给市立美术馆展览。

    你们的合作非常成功。陈教授欣慰地说,完全展现了跨学科项目的意义。

    活动结束后,俞婉清和程晨一起收拾展台。三周的密切合作让他们之间的气氛不再那么剑拔弩张。

    下个月音乐系有场演出,我会上台。俞婉清突然说,如果你有兴趣...

    我会去的。程晨打断她,从包里拿出一份乐谱,这个给你。

    俞婉清翻开,是《雨滴前奏曲》的改编版,程晨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即兴段落,但神奇地没有破坏原曲的意境。

    谢谢。她轻声说,将乐谱小心地放进包里,不过我还是认为肖邦的原版最完美。

    程晨大笑:固执的俞婉清。这才是我认识的那个俞婉清。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之间的地板上,形成一道明亮的光带,就像他们之间刚刚搭建起的那座微妙的桥梁。

    第四章

    音乐与建筑的对话

    手机震动时,俞婉清正在琴房练习《雨滴前奏曲》——程晨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上海星空下的重逢简介 >上海星空下的重逢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