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周五下午三点,建筑系A301教室第一次小组讨论。陈教授递给她一张纸条,程晨同学会在那里等你。

    周五下午两点五十分,俞婉清站在建筑系教学楼前,抬头望着这栋充满现代感的玻璃幕墙建筑。与音乐系的古典风格截然不同,这里的一切线条都干净利落,充满几何美感。

    A301教室门虚掩着,她轻轻推开,看到程晨正背对着门口,在一块巨大的白色模型板前忙碌。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他专注的侧脸轮廓。

    你来了。程晨头也不回地说,仿佛背后长了眼睛。

    俞婉清清了清嗓子:我们该从哪里开始

    程晨这才转过身,手里还拿着一把精致的小刀,正在雕刻一块泡沫板。他的衬衫袖口卷到手肘,露出线条分明的小臂,上面沾了一些白色的泡沫碎屑。

    我有个想法。他放下工具,从桌上拿起一张草图,音乐可视化的建筑模型。通过建筑结构表现一首乐曲的情感起伏和节奏变化。

    俞婉清凑近看那张草图,上面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抽象建筑结构,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即使不懂建筑,她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韵律感。

    这...太抽象了。她皱眉,评委怎么知道你在表现什么音乐

    程晨挑眉:所以需要你的专业意见。我们可以选一首经典曲目,你来分析它的结构,我负责把这种结构转化为建筑语言。

    这偏离了项目本意。俞婉清摇头,题目是对话,不是翻译。我认为应该展现音乐和建筑如何互相影响、互相启发。

    那你的建议是

    俞婉清咬了咬下唇:我们可以做一个互动装置。观众弹奏简单的音符,建筑模型会根据音符变化产生光影和形态的改变。这样才是真正的对话。

    程晨的眼睛亮了起来:有意思。但技术难度很大,时间只有三周。

    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不到...

    激将法对我没用。程晨笑了,但俞婉清注意到他的眼神变得认真起来,不过这个想法确实值得一试。我们先各自准备方案,周末再碰头讨论细节

    俞婉清点点头,转身要走,却被程晨叫住:等等,你还没告诉我你最喜欢哪首曲子。

    为什么问这个

    因为,程晨指了指自己的心脏位置,要表现音乐的灵魂,得先了解你的灵魂。

    俞婉清的脸突然有些发热:肖邦的《雨滴前奏曲》。说完便匆匆离开了教室。

    接下来的几天,俞婉清泡在图书馆查阅互动音乐装置的资料,而程晨则忙着设计模型结构。他们约定周六在建筑系工作室碰面,交换初步构想。

    周六早晨,俞婉清比约定时间提前了半小时到达,却发现程晨已经在工作室里了。他面前的桌上摆着一个精致的微缩模型,是一个由许多小立方体组成的塔状结构。

    你来了。程晨抬头,眼睛下面有明显的黑眼圈,我熬了个通宵,做了个简易原型。

    俞婉清走近,惊讶地发现每个小立方体都可以独立旋转,模型旁边连接着一台简易电子琴。

    试试看。程晨示意她弹琴。

    俞婉清轻轻按下中央C键,模型最底层的几个立方体应声转动,改变了角度。随着她弹奏简单的旋律,整个模型仿佛活了过来,立方体们如同舞蹈般旋转变化,在阳光下投下不断变幻的影子。

    这...太神奇了。俞婉清由衷赞叹,手指不自觉地弹奏起《雨滴前奏曲》的片段。模型随着音乐流转变化,竟真的如同雨滴落在水面上泛起的涟漪。

    程晨注视着她专注的侧脸:你弹得比比赛时放松多了。

    俞婉清的手指一顿,模型也随之静止。这个反应机制是怎么做到的

    每个立方体下面都有微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上海星空下的重逢简介 >上海星空下的重逢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