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关河铁马
关河铁马
吴三桂的八万关宁铁骑刚过丰润,斥侯营的快马便送来染血的塘报:“建奴镶白旗绕后喜峰口,多尔衮亲率正黄旗屯兵连山!”腊月的寒风卷着沙砾打在帅旗上,“吴”字大旗的边缘已被啃出毛边,像极了他此刻发皱的眉头。帐外忽然传来战马长嘶,是他那匹叫“照夜白”的坐骑在踢踏马槽——三年前袁崇焕被凌迟时,这匹马曾在西市外悲鸣整日。
“督师,陛下密旨。”亲卫将黄绫匣子捧进帐时,吴三桂指尖的护甲在匣子上敲出清响。密诏上的朱批比平日粗了三分:“若建奴敢犯关宁,可临机决断,朕与卿通担千古骂名。”他盯着“通担”二字,忽然想起去年在平台召对,崇祯皇帝解下自已的玄狐裘披在他肩上,说“关宁铁骑是朕的刀,刀把永远在卿手里”。此刻帐外风雪呼啸,那袭玄狐裘正叠在他的甲胄下,毛领上还留着帝王l温。
永平府城楼上,朱由检掀起青布帷帽,望着城下冻得缩成一团的难民。一个抱着襁褓的妇人踉跄跌倒,襁褓里滚出个冻僵的窝头,旁边瘦骨嶙峋的男孩扑过去捡,却被守城兵丁一脚踹开:“闯贼细作多如牛毛,再敢靠近城墙——”话没说完,就见个穿青布衫的男子冲过去搀起妇人,腰间玉佩在晨光里闪过冷光。
“陛下小心!”王承恩刚要上前,却见那男子转身时露出半张脸,眉峰如刀,正是昨夜在驿站与他们通宿的“商客”。朱由检按住王承恩的手,看着男子从袖中摸出块碎银塞给妇人,指尖的戒疤在风雪中忽隐忽现——那是前年他在功德寺为赈济灾民,亲手给流民烙下的“济”字印记。
坤宁宫里,周皇后对着铜鉴摘下凤冠。赤金点翠的凤凰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她忽然想起出嫁时父亲说“凤冠太重,可陛下的担子更重”。银剪剪下一缕青丝时,长春宫的掌事宫女抱着漆盒进来:“娘娘,长平公主把孝慈高皇后的玉佩藏在了暖阁地砖下”话音未落,漆盒里的玉坠忽然发出轻响,那是块刻着“山河”二字的古玉,传闻朱元璋起义时曾用它换过三斗粟米。
山海关外的厮杀声传到中军帐时,吴三桂已砍翻三个镶白旗甲兵。他看见多尔衮的大纛在山岗上晃动,银甲上的龙纹刺得眼睛生疼——当年袁崇焕被诬通敌,正是被指私通后金,此刻他挥刀斩向女真勇士,却听见身后传来乱箭破空声。转头时惊见自已的副将正带着一队人马往清军方向狂奔,盔甲上的“关”字记号被鲜血浸成深紫。
“背主求荣者,斩!”弓弦响处,副将咽喉中箭栽下马。吴三桂看着自已发颤的手指,忽然想起崇祯皇帝赐他尚方宝剑时说的话:“此剑可斩二品以下官员,若斩错了朕替你向祖宗谢罪。”此刻月光落在剑鞘的龙纹上,他忽然发现剑穗不知何时松了,露出里面缠着的一缕青丝——是周皇后亲手替他系上的,说“关宁铁骑的剑,要带着大明的烟火气”。
顺天府衙的地牢里,朱由检看着跪在面前的知府。账本上“灾银七成入私”的墨迹还未干透,知府膝盖下的青砖已被冷汗洇出深色斑块。“陛下饶命!”那人磕头时碰碎了茶盏,碎片划过朱由检的鞋面,露出玄色靴底绣着的十二章纹——那是只有帝王才能用的纹饰。知府抬头看见的瞬间,瞳孔骤缩如针,却在刹那间被侍卫捂住嘴拖了出去。
“传旨,顺天府上下贪墨者,记门抄斩,家产充作粥厂粮米。”朱由检摸着案上的《大诰》,指尖划过朱元璋亲书的“重典治贪”四字。窗外传来更夫打二更的梆子声,他忽然想起微服时遇见的那个带戒疤的男子,吩咐王承恩:“把功德寺的流民编入伍籍,戒疤就留着吧,让将士们知道,朕的兵,都是受过百姓香火的。”
子时的乾清宫飘起细雪,周皇后带着长平公主进来时,看见崇祯正对着舆图发呆。十六岁的长平公主攥着那块“山河”玉佩,忽然想起奶娘说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