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石勒抬手示意他起身:先生请坐。如今我军虽连战连捷,但根基未稳,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张宾缓缓展开一卷地图,指着襄国周边的郡县说道:将军可知,为何每次攻下城池,不出旬月便又失陷见石勒皱眉思索,他继续道,皆因只重攻伐,不重治理。百姓苦于战乱久矣,若不能让他们安居乐业,民心便难以归附。
石勒心中一动,向前倾身:愿闻其详。
首先,需设立屯田,招募流民开垦荒地,给予耕牛和种子,收成按比例分配。如此,既解决了粮草问题,又能让百姓有安身立命之所。张宾顿了顿,目光灼灼,其次,应广纳贤才,尤其是汉族士人。他们熟悉中原的典章制度,能助将军治理地方、制定长远战略。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石勒当即下令在襄国周边推行屯田制,并命人四处寻访贤才。他亲自撰写求贤令,承诺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
消息传开后,不少士人抱着观望的态度来到襄国。其中有位名叫程遐的儒生,曾在洛阳太学任教,对石勒的胡人身份颇为不屑。他在面试时故意刁难:将军以武力得天下,可知如何以文治天下
石勒却不恼,反而微笑着反问:先生可知管仲相齐、商鞅变法治国之道,本就不拘一格。我虽为胡人,却愿学习汉家文化,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何必在意出身这番坦诚的回答让程遐大为意外,最终决定留下来辅佐。
随着贤才不断涌入,石勒设立了君子营,专门安置这些士人。张宾被任命为谋主,程遐负责民政,另一位擅长兵法的张豺则掌管军事文书。在他们的建议下,石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减轻赋税,鼓励商业;兴办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整顿军纪,严禁扰民。
一日,张宾在议事时提出:如今刘渊虽为汉国皇帝,但内部矛盾重重。将军应避免过早与其冲突,可先向他称臣,暗中积蓄力量。同时,向南方发展,占据兖州、豫州等地,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石勒采纳了这一建议,表面上对刘渊恭顺有加,实则派军南下。在攻打鄄城时,守将是晋朝名将苟晞的旧部。石勒没有急于攻城,而是派张宾前去劝降。张宾对守将晓之以理:如今晋室衰微,汉国与将军为敌,而石勒将军宽仁大度,若归降,必能保一城百姓平安,也能为自己谋个好前程。最终,守将开城投降,石勒兵不血刃拿下鄄城。
在治理新占领的地区时,石勒重用当地的士人。他任命一位名叫裴宪的渤海高门为参军,负责安抚百姓、恢复生产。裴宪起初对石勒心存疑虑,但看到他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政,减免百姓赋税,还亲自到田间慰问,不禁大为感动:自战乱以来,从未见过如此体恤百姓的主公。
随着势力不断扩大,石勒的军队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士兵大多是流民和降卒,缺乏系统的训练和管理。张宾建议效仿魏晋兵制,设立军户,让士兵及其家属集中居住,平时屯田,战时出征。同时,选拔有能力的将领担任各级军官,定期进行军事训练和考核。
为了提高将领的素质,石勒还在襄国设立了讲武堂,亲自授课。他不仅教授骑射、兵法,还讲述自己的经历,激励将士们奋勇向前。有一次,他在讲武堂中对将领们说:我本是羯族奴隶,能有今日,全靠各位兄弟的支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我们要建立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家,让胡人、汉人都能和平共处!
在广纳贤才的过程中,石勒还特别注重人才的品德。有个名叫樊坦的官员,清廉正直,但因家中贫寒,衣服破旧。石勒召见他时,见他衣衫褴褛,便开玩笑说:为何如此破旧是不是被羯贼抢了樊坦一时情急,脱口而出:羯贼无道,不仅抢了我的财物,还害得百姓不得安宁!话一出口,他才意识到自己失言,吓得跪地请罪。
石勒却哈哈大笑,不仅没有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