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到音乐室,他看到苏雨桐正在弹钢琴,旁边围着几个听障儿童,他们的手都放在钢琴的不同部位,感受着振动。
苏雨桐看到程煜,微笑着挪了挪位置。程煜走过去坐下,将手放在琴键另一端。他们开始四手联弹,虽然程煜听不清自己弹奏的音符,但通过苏雨桐的引导和钢琴的振动,他逐渐找回了节奏。
孩子们兴奋地围着钢琴,有的拍手,有的跺脚,用各自的方式感受音乐。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在这一刻,程煜明白了苏雨桐创办这所学校的意义——音乐不只是用来听的,更是用来感受和分享的。
几个月后,雨声特殊儿童音乐学校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音乐会。舞台上,程煜和苏雨桐并肩而坐,他弹钢琴,她拉小提琴,周围是学校的孩子们,有的演奏乐器,有的通过手语唱歌,还有的只是随着节奏摇摆身体。
观众席上坐满了特殊儿童和家长,还有闻讯而来的媒体。当《雨的声音》响起时,全场安静下来。程煜现在已经能通过骨传导耳机和读唇基本理解别人的话,他的钢琴演奏虽然不如从前精准,但多了一种深沉的情感。
演奏到一半时,程煜停下钢琴,转向观众,用缓慢但清晰的声音说:音乐...不只是声音...它是...心跳...是呼吸...是生命...的振动。
苏雨桐惊讶地看着他——这是手术后程煜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话。她含泪继续演奏,而程煜则开始用手语唱出后面的旋律,台下的听障孩子们纷纷加入,整个音乐厅变成了一个无声却充满力量的合唱团。
音乐会结束后,一位记者问程煜:作为一位曾经知名的钢琴家,您如何看待自己现在的角色转变
程煜看了看身边的苏雨桐,微笑着回答:我...不再是钢琴家...我是...音乐的...传递者。
那天晚上,在学校的屋顶花园,程煜和苏雨桐并肩望着星空。程煜的左耳听力经过训练和适应,已经能借助助听器进行基本交流,而他的音乐感知则更多地依赖于振动和记忆。
你知道吗,苏雨桐说,当我能说话后,第一个想告诉你的不是我有多高兴,而是...
程煜转过头,看着她被星光点亮的侧脸。
而是什么
苏雨桐转身面对他,将他的手放在自己心口,而是谢谢你,没有放弃我,即使你打算独自承担一切。
程煜感到她的心跳在自己掌心下加速。他慢慢靠近,额头抵着她的额头,谢谢你...找到了...破碎的我。
在无声的星光下,他们的嘴唇相遇。这个吻里没有华丽的言辞,只有最真实的触感和温度,就像他们的音乐——不需要完美,只需要真诚。
远处,学校的音乐室里,一个小女孩好奇地按下钢琴键,简单的音符飘向夜空。这或许不是最动听的音乐,但它承载着希望,就像雨后的第一缕阳光,温柔地照耀着两个曾经破碎,如今因音乐而重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