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时间过去了六十年,匈奴民族作为当时亚洲大陆上最强大、幅员最辽阔的游牧部落,雄踞在高原大漠之上,横亘在东西方之间。汉代经过了数代皇帝的经营,治域内部已经政治清平,权力一统。农业、手工业、商贸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在军事实力上,汉军与匈奴相比,依然差距很大,特别是汉军针对匈奴局部突破、抢掠洗劫的骑兵,常常束手无策。这也使六十年来从不停歇的纳贡输送成为汉帝国永不能愈合的失血伤口。

    少年刘彻不能接受这样的伤口永远存在,他立下誓言,决心改变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这一天,从边界抓到一些匈奴散兵,通过审讯,汉军了解到西域的月氏王与匈奴有杀父之仇。而且月氏国也深受匈奴凌辱之痛。于是熟读兵书的汉武帝,决定采用远交近攻的战术方针,在战术上联合西域的月氏,从东西两侧共同发起对匈奴夹击进攻,使匈奴腹背受敌,首尾难顾,以图一举击破匈奴。

    然而,两千年前的冷兵器时代,交通靠走,通信靠吼,除了那些归降的匈奴散兵口中所知道的月氏国,其他信息一无所知。怎么穿过盘踞中间的匈奴,找到西域的月氏部落,成为这个战术计划的关键第一步。

    正所谓英雄出少年,这个时候,这段故事中的第二位少年,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少年张骞。

    张骞是举孝廉当上的侍从官,在汉武帝雄才大略的感召下,对西域各国两眼一抹黑的张骞,凭借一腔热血的激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自告奋勇地接过汉武帝的出征招募帖。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来界定莽夫和勇士的,如果用常人的眼光来看,张骞更像是一个莽夫。因为他除了从匈奴人口中得知月氏国的大致方位,对于路途远近、人物风俗、语言气候、关山关卡,近乎一无所知。然而真正的勇士区别于莽夫,也许就是他心中有一个目标,有一份信念,有一个理想,有一份坚定。

    一群精心挑选的勇士,一个叫堂邑父的匈奴人,在张骞的带领下,共同组建了一个远征出使团。他们带上准备好的礼物辎重,渡过黄河,一步一步地走入河西走廊。

    不必细说,从中原地带到茫茫戈壁,张骞一行可以说是人马劳顿,饱受艰辛。西行的道路经过阳光炽烈能把人炙烤成灰的酷暑时节,又经历冰天雪地、洒水成冰的严寒冬日。在那条人烟稀少、风沙吹打的旅程中,张骞一行辛苦而艰难地跋涉前行。

    最麻烦的是,这一段路程要穿过匈奴控制的区域,去达成结盟来攻打匈奴。这就无异于与虎谋皮了。

    越担心发生什么,越是会发生什么。张骞一行在杳无人烟的荒漠中疲惫行走,步履缓慢而又惹眼。匈奴的哨兵很容易就发现了他们。

    一队骑兵随后赶到,张骞和他的使团没有任何战斗的条件,被一窝端都成了俘虏。

    幸运的是匈奴人并没有杀掉这些俘虏。他们同样希望从张骞口中套取汉朝的情报,为更有利地侵扰汉界创造条件,匈奴甚至试图把他们编入自己的谋臣团中。

    然而张骞拒绝了。于是,匈奴士兵就把张骞和他的使团软禁了起来。

    张骞成了一个憋屈的俘虏,他不知道最后自己的生命会怎么终结,更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完成汉武帝交给的使命。不过一个事情总是有它的两面。张骞是个有心人,委曲求全的俘虏生活,也给了他一个熟悉当地环境和了解匈奴军队的机会。

    他最大的心得就是,对于匈奴行军打仗来说,军马实在太重要了。汉军在和匈奴的对峙中常常处于下风,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匈奴作战的快速机动能力。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跑了就不见影踪的匈奴运动战,让善于结阵作战的汉军备感被动。

    在寒冷的西域,张骞当了五年的俘虏。而在遥远的中原,望眼欲穿的汉武帝一年又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上海微城简介 >上海微城目录 > 第二十三章